本篇文章1432字,读完约4分钟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11月13日,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改革征地管理、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改善占补平衡政策,以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以用途管制为核心、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为首要文案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据统计,从年到年,国土部联合农业部开展了全域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工作,全国划定了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超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15.46亿亩保护目标。 特别是城市周边划定保护比例从45%上升到60%,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态屏障,拓宽了城市绿色空之间,成为城市开发刚性约束的实体边界。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介绍,5年来,全国累计建设高标准耕地4.8亿亩,增加耕地2400多万亩,整治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旱地生产率普遍提高10%-20%,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约440亿公斤。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根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态势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各地探索土地整治多元化实施模式,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推进土地整治与多种因素跨界融合,逐渐形成以“土地整治+”为首要方向的新就业格局。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会议间隙,《经济参考报》记者跟随来自其他省市的参会代表实地访问了南京、镇江、扬州等多个耕地保护工作现场。

其中,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大街阜庄社区建设了生态型高标准农田项目。 原本由零星的土坑、丘陵、山坡形成的千亩荒地已经成为田地纵横的稻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教授杨林章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围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是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农田建设相结合,通过合作社的方法引进社会资金,前后投入3500万元,最终完成了这个高标准农田项目。”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在推进耕地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直接提高的不仅仅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在多次“有保有压力”的政策基调下,各地对国家铁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先行用地、耕地补充承诺等支持政策,完善大中型水电工程用地政策,批准用地绿色通道。 五年来,全国批准单独选择建设项目用地近1500万亩,其中交通和水利用地占75%,批准先行用地34万亩,保障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时落地。 要全力保护民生,对国务院批准用地的106个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实行单独申报和保证。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曹卫为了积极适应新动能的增长需要,支持各地新兴产业培育的快速发展和历来流传的产业改造提高用地,支持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项目用地,保障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用地的诉求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地事业相关方面,要以各地维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通过3-5年的调整提高一次征地补偿标准。 并且,围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各试点地区通过探索创新,比较有效地惠及被征地农民群众。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对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耕地保护工作,曹卫星表示,各地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和措施,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完善管理、建设、激励多种措施并举的耕地保护新机制。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其中,在深化征地改革方面,曹卫表示,征地制度改革试点还有一年多的攻坚期,各地要突出要点,补足短板,加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度融合,破解要点、难点问题,使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不仅如此,曹卫星表示,各地必须把握改革的要求。 缩小征地范围,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多元保障机制,合理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将立即借鉴、可复制、可宣传的经验和方法凝聚于制度安排上,为制定完整的《土地管理法》、制定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条例提供实践支持。 记者高伟

标题:“改进占补平衡政策 全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l/2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