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92字,读完约8分钟
“又是一年端午的时候,遥祝福柳枝”。 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插艾蒿、给孩子拿香包、系五彩线……在这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美好寓意的节日里,我们如何继承和尊重节日的民族精神,节日的民俗形式?

端午节过了什么?
祭祀一位祖先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汉族四大以前流传下来的节日。 从这四个节日的特质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中国节日,都与祭祖密切相关。 春节回家、清明上坟、中秋团聚,都有祭祖仪式和仪式,都要记住祖先的教诲和贡献。

端午也是。 据闻一多考证,端午节最初来自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举行图腾节的节日,因此相应地将粽子放入河里祭祀龙神,以龙舟为竞渡创造了悦神的粽子、龙舟等节日习惯。

那么,中华民族一直自称龙的子孙、龙的子孙,端午节对龙的崇拜,相当于中华民族盛大的祖先。
2敬天
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道路,从以前流传下来的节日在季节上也很自然。 例如,九九重阳的重阳节,旧历9月9日、双九重叠的日子里心情很舒畅。 端午节也是旧历5月5日、双五、一次阳数的重叠,所以端午节也称为“端午节”。

端午节,和自古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一样,带着礼敬之心,带着礼仪之感,是天地对自然的盛大呼应。
3爱国
端午节成为后世故事感强、影响深远的节日,可以追溯到屈原和端午的传说。 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不仅有五月五日投河而死的屈原之说,还有比较盛行的端午说法、曹娥说、伍子胥说等。 但是,只有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屈原,就像他抱着石头投奔汨罗江殉国的壮举一样,沉淀在历史长河中最沉重的精神缅怀和集体追忆中。

端午节不仅是民俗节日,也是英雄节日,是民族纪念日。
端午节起源的三大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很多,这里只介绍以下三种。
纪念屈原
屈原看到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5月5日,写下绝笔作品《怀沙》后,抱着石头扔沈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之后,每年的5月初5日,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从纪念伍子胥开始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泛流传,是纪念春秋时代的伍子胥。 子胥本是忠良,被谗言陷害,自害。 其尸体于5月5日被投入大江。 因为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日的。

3为纪念孝女曹娥而生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曹操的父亲溺水于河,几天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日夜沿河哭泣。 5月5日也跳进河里,5天后抱着父亲的尸体。

端午节的妙趣民俗
民俗:吃粽子
过去,为了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的人在旧历5月5日煮糯米饭、蒸粽子后投入河里,为了恐怖症的鱼而吃,用粽叶包米、缠彩纱。 后来,吃粽子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在老北京,粽子由江米、黄米、红枣制作,俗称“两米粽子”。 粽子用的是马莲草,也是北京的特产。

民俗:浇艾蒿
端午节那天,人们在院子前面和屋檐下挂艾蒿和菖蒲。 两者都是中药,所以蚊子害怕这种味道,可以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像剑,古人叫它“水剑”,它叫“斩千邪”。 人们把菖蒲刻成“小人儿”、“葫芦”等形状,吊在孩子的脖子上,取经取经。 也卡在眼皮上,发挥辟邪的效果。

民俗:龙舟比赛
据说楚国人划着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鱼吃屈原的身体。 据王作楫介绍,古人在龙舟比赛中在终点设置鱼标、鸭标、铁标,谁获得这三个标就获得冠亚军。 为了让参加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在三个标签上用锦缎系领结。

4民俗: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热,细菌滋生,容易中暑,古人吃五毒饼解病。 五毒是指蝎子、蟾蜍、壁虎、蜈蚣、蛇,古人把它们的形象盖在年糕上,馅儿也是“五馅”的樱桃、荸荠、桑葚、黄杏、江米藕。 据说吃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驱虫可以避免灾害。

民俗:斗百草
过去,人们去端午节,带到郊外采药,在采药途中斗草玩耍,逐渐形成了习惯。 据王作楫介绍,参加游戏的两人手持草相对而立,双手手持草和花茎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打勾,双方各向自己的方向牵草,谁的草和花茎被对方牵谁输了。

6民俗:接受五毒
端午节,女孩子要在胸前系上“缃子”。 据说用这种颜色的线缝制类似粽子的布艺可以避免邪恶。 男孩脖子上挂着葫芦,里面收着“五毒”的图案,意思是“收到”了五毒。

7民俗:贴葫芦花
北京人喜欢葫芦。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 以前用红色毛毛纸剪葫芦。 里面含有“五毒”的图案,被称为“葫芦花”,于5月1日贴出来,5月5日午后采摘后扔掉,被称为“扔灾害”。

民俗:请给我一点雄黄酒
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惯,认为把酒在男孩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头上点五个点,蚊子和苍蝇就会被雄黄酒打败,从而避邪。
民俗:挂“鸡蛋袋”
如果在编织五色线的小网袋里放几个“白天的蛋”挂在孩子的胸部,孩子经常会比谁的“蛋袋”漂亮,放在谁的“蛋袋”里的蛋就会增加。 孩子经常拿“午睡蛋”来打,比看任何人的蛋壳都硬。

10民俗:点蚊香
用中午、山奈、甘松等中药熏床底下,驱除跳蚤。 把地里的相思树叶摘下放在柜子里,说可以避开蟑螂蚂蚁。 养牛户说可以赶牛上山吃草,避免瘟疫。 据说此时炒的盐被称为“重五盐”,会形成食散风。

11民俗:穿新衣服
农历五月五日下午,孩子洗澡穿新衣服,给孩子戴虎头帽子,挂虎头香袋,可以消灾。 以前端午把艾做成虎形的叫“艾虎”,艾叶容易枯萎,佩戴时间短,后来人们用彩布做虎形鞋帽佩戴,比较久了。 虎头帽由红黄等色布制成圆形篁形。 帽子前面用五颜六色的线缝成老虎的脸形,老虎额头绣着“王”字,周围绣着蝎子、蜈蚣等五种毒虫。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常常瘟疫滋生,恶魔肆虐。 其目的是以虎下毒,虎形凶,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2民俗:中午吃鸡蛋
旧历5月5日,大人小孩吃“午时草”煮的“午时蛋”,吃了之后可以害怕疾病、驱邪、增强体质,防止因夏季雷雨而生病。
13民俗:喝雄黄酒
说起端午节,不得不说雄黄酒。 端午喝雄黄酒的习惯在过去长江流域很盛行。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但饮用有害,必须谨慎使用。
14民俗:悬疑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有悬钟像以驱魔。
端午诗词你知道多少?
端午临近中夏,黎明再次变长。 ——李隆基《端午》
轻汗微微碧纮透亮,明朝端午沐浴芳兰。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子的包分为两部分,艾束是著危险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
虽然不能仿照艾符成为习俗,但祝蒲酒的话能平复。 ——殷尧藩《端午日》
子的怨灵永存,楚乡的遗俗永存。 ——边贡《昼日观竞渡》
颜色线缠绕红色的玉臂,小符号斜挂绿云妇人的头发。 ——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交加昏暗,沈罗无处吊英灵。 ——贝琼《已酉端午》
5月5日下午,送了我艾。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宫衣也很有名,端午备受恩荣。 ——杜甫《端午节赐衣服》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从玉楼开始,隋堤古柳钢索龙舟。 ——张可久《卖花的声音怀古》
碧香蒲到处都很忙。 ——舒鞰《小重山端午》
每年端午的风和雨就像屈原陈昔的冤屈一样。 ——赵蕃《端午三首》
还有这些端午节,你知道吗?
过端午节的水龙头——老是吧嗒吧嗒
蟾蜍避开端午——避开第一天,避开不了15天。
端午节——不是时候
端午节包粽子——有棱角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端午节吃粽子——人人皆大欢喜
端午节过后布谷会鸣叫——已经过时了(比喻晚了)。 )
端午节划龙舟——载歌载舞
出售端午节日历——过时的物品
端午小长假快到了。 佛开高速江门段开往广州方向司前入口附近,5月23日至6月8日施工,占超车道,只有一条主车道通行。
端午假期第一天,全国铁路、公路、民航运行平稳,铁路始发旅客超过数千万人,各地开出旅游专列迎接旅客。
端午节的长假已经开始了。 日前,全国多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联合高德地图发布《年端午节旅游预测报告》,为群众提供端午节小长假期间的旅游建议。 预测报告不仅提供了热门景区的排名,还对国内十大冷门5a景区进行了评价。
标题:“端午如何过?据说这才是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法”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l/204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