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3字,读完约2分钟
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现状进行了回应。其中,提到了食品安全传言、奶粉抽样检验、如何监管外卖等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毕敬全从法律监督、媒体监督、群众自我认同等方面阐述了近期对这些问题的管理和处置措施。(2月28日,中国新闻网)
然而,仅仅通过严格的监管来杜绝食品安全的谣言真的就足够了吗?
所谓食品安全谣言,实际上是指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一些虚假的、不科学的食品信息,导致一些人盲目听信的现象。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一现象,就不应低估其造成的危害。
“塑料紫菜”、“生抽致癌”、“快餐企业用六翼八腿怪鸡”等食品安全谣言近年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最直观的问题就是相关企业利益的流失。
目前,传播这种谣言只有两个原因。首先,大量的网络媒体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这为这些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另外,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很难找到谣言的始作俑者,这使得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獗。其次,不难看出这些食品安全的谣言是针对中老年人的。这种人通常属于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新世界(600628,购买)。他们缺乏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他们无法做到“流言止于智者”,所以他们特别容易相信这样的谣言。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毕京泉也提到,要根据《食品安全法》严惩谣言,消费者也要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和传播此类谣言。
然而,处理外部是容易的,但处理内部是困难的。事实上,这些传言与近十年来中国恶劣的食品环境密切相关。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有毒”奶粉事件到长期难以处理的废油,我们的食物似乎很难让人放心。正因为整个食品环境不安全,我们的人民对目前的食品问题非常敏感,充满戒心。当人们遇到食品安全的谣言时,就像找到了一个出口。他们只是通过转发和散布谣言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然而,这种表达往往缺乏思考和理性。正是在如此大的环境中,谣言才找到了滋生的养分。
一千英里的堤岸坍塌在蚁巢里。如果你想治愈谣言,你需要相关部门从源头上改善中国的食品环境,严格控制每一道防线;第二,相关食品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自觉生产合格可靠的产品。只有当两者真正互补时,我们才能创造一个让人们安心的饮食环境,从而使谣言无处传播。
正文/宁晨瑞
标题:对食品安全谣传还得从“根”上治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