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4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款”的消息接连被报道。“正规军”、“打开大门”、“逆风”等词语与充斥着负面新闻的“校园贷款”一起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再次引起了舆论领域的广泛热烈讨论。(中国青年报,5月26日)
在正常情况下,贷款需求的产生是因为自有资金的数量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有必要转向他人或金融机构。正常情况下,借款人会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控制贷款规模;金融机构或其他贷款机构也将根据贷款人的偿还能力审查并向其发放相应数额的资金。虽然他们的立场不同,但他们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贷款人的还款能力。
还款能力从何而来?要么是直接劳动收入,要么是受控资产流动性和投资收入。问题是,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既没有稳定的劳动收入,也没有足够的资产可以变现或带来投资收益。换句话说,他们大多数人都有还款能力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还款能力不足。为什么“校园贷款”仍然如此受欢迎?毕竟,那些进入“校园贷款”市场的人看重的不是大学生自身的还款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能力和父母的还款能力。甚至一些贷款人也不关心父母的还款能力,只关心他们向父母要钱的能力和父母对孩子安全的关注。这就是为什么“裸贷款”和暴力强迫债务现象频繁出现的原因。
问题是,“正规军”能彻底改变“杂牌军”所面临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因为,核心问题不是谁提供贷款资金,而是谁申请贷款。如果申请人没有改变,如果他们的还款能力仍然得不到保证,无论谁提供借款资金,他们都将不得不面对贷款人违约的问题。唯一的区别可能是“杂军”有“裸贷”、高利贷和暴力的问题,而“正规军”则更正规、更文明。
然而,既然绝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为什么“正规军”要进入“校园贷款”市场?如果是为了满足基本消费,贷款只需要面向困难学生的家长或家庭。如果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超前消费,就存在道德伦理问题——过度刺激那些缺乏经济独立和还款能力的人的超前消费不仅不合理,还涉嫌与学生“作弊”。
当“杂军”的不规范运作导致“校园贷款”的负面消息时,很多家长和学生(港股00001)仍有理由“敬而远之”。然而,一旦“正规军”进入这一市场,暴力债务等风险可能会降低,但很难说将不会有比较型的提前消费和比较型的校园贷款现象。一旦攀比的趋势上升,很可能会导致一些家庭条件差、攀比心重的家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许多矛盾,这也将对家庭伦理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作为“正规军”,国有银行的市场行为不仅要追求利润,还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在进入“校园贷款”市场之前,“正规军”必须充分分析、论证和权衡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保持谨慎,不可忽视。
正文/张楠芝
标题:国有银行进军校园贷也当慎之又慎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