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1字,读完约3分钟
端午节期间股市传来好消息。5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股东和董事减持股份的规定》(证监会公告[2017]9号),沪深交易所也发布了完善减持制度的特别规定。该规则的修订被市场各界认为是今年a股市场进入“好展甚至台湾”模式的重要信号,也是a股市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种媒体对新规定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解读,本文不对新规定的具体内容进行评论。本文将探讨监管机构对减持规则的修订所揭示的长期市场机制的构建。让我们先来看看约简规则的演变。
2015年7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规定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事的减持期限为6个月。这是市场各方反复提到的18号文件。18号文件的目的是应对当时股市的非理性下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18号通知有效缓解了集中抛售的压力,对引导股票交易恢复供求平衡、重建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1月8日,18号文件到期。第18号通知是为应对市场非理性下跌而发布的临时措施。随着市场逐渐从剧烈的非正常波动走向正常波动,有必要总结经验,引入长效机制,监督大股东和董事尽快减持股份的行为。为实现监管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市场自律作用,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事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引导大股东和董事依法透明有序地减持股份。该条例将于2016年1月9日生效。
随着市场条件的不断变化,上述降价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上市公司股东专注于减持和套现,这在市场上得到强烈反映。例如,上市公司的股东和相关实体利用高交割推高股价以配合减持,以及利用大宗交易规则空白桥减持股份等。,而其他情况如精确还原和恶意还原也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还原系统进行修订和改进。中国证监会本着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合理监管、有序引导的原则,修订发布了新版《关于上市公司股东和董事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减持的新规定不再刻意强调大股东,这是一个进步。在减持问题上,大股东和小股东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
中国证监会表示,新的减持规定不仅充分借鉴了海外证券市场减持的经验,还结合了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要保持二级市场的稳定,关注市场的流动性,关注资本退出渠道是否正常,确保资本形成的基本功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及股东转让股份的应有权利;要考虑长远的顶层制度设计,及时防范和堵塞漏洞,避免集中、大规模、无序减持扰乱二级市场秩序,影响投资者信心。
因此,减持的新规定是一个带有温度的规定,市场各方都能感觉到。此外,中国证监会强调,将跟踪市场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由此可见,新的减持规定将始终处于不断推进的状态,而魔术的高度将是一英尺,而道路的高度将是一英尺,这样就没有隐藏在非法减持中。
总的来说,新的减持规定是一个可以立即生根的规则。这是由于证券监管规则制定理念的根基气:规则的制定或修订应该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结合a股市场发展和现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如果将来资本市场的改革或规则的制定都遵循这一思路,那么a股市场将真正开始“好节目、好台湾”的模式。
标题:证券日报:《减持新规开启A股好戏连台模式》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