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1字,读完约3分钟
胡适( 1891年至1962年),汉族、安徽绩溪人,他是现代中国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倡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部剧本也来自他的笔下。
胡适少年时代,喜欢看纹章剧,和小时候的朋友在地里演了《三国》、《水浒传》等老戏。 1910年他去美国留学,开始对西方戏剧做有趣的事。 他最喜欢易卜生的戏。 特别尊重易卜生的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反对当时宗法独裁主义以前传来的势力束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冲击力。 一九九七年从美回国后,他考虑改良中国的老戏。 一九八八年十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了“文学进化观念和戏剧改良”一文,提出了戏剧改良问题。 胡适的这篇论文猛烈攻击中国老戏的“团圆迷信”,提倡“悲剧观念”,反对老戏的“连剧本”和表演的程序化。 易卜生的戏剧在民国初年被翻译成多种中文,有些剧作家在创作方面,不仅运送易卜生剧中的思想,甚至戏剧冲突的组合和故事的叙事形式等,也一起模仿。 胡适写的独幕剧《一生大事》是效仿易卜生最早、最突出的例子。
一九九九年初春,留学美国回国的朋友来找胡适,说北京美国大学的同学要开宴会,中国会员那天晚上想演短剧,胡适做了一个英语剧本,他爽快地答应了。 经过几天的酝酿,胡适一下子完成了,一天之内用英语写了独幕剧《一生大事》。 但是找不到女性的角色,所以没能演戏。 剧本被朋友拿走了,发表在英语《北京导报》上。 后来,为了一所女子学校上演这部戏,胡适又把它翻译成了中文。 胡适着的《终身大事》刊登在一九九年出版的《新青年》(见第六卷第三号,图)中,收录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企业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剧集》中。 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新文学史)上首次公开发表的戏剧剧本。
一九二三年九月,在洪深、欧阳倩、应云卫的策划下,上海戏剧协会在上海首演《终身大事》,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剧本写少女田亚梅和陈先生恋爱的波折。 田母相信观音菩萨和算命师,认为“逆天终究有祸,结婚到不了头”。 田父破除迷信,主张妻子反对向菩萨要算命,但不能打破封建陈规,田、陈五百年前是一家,田陈结婚认为“必须离开寺庙”。 田女勇敢地突破了这些封建迷信和从前流传下来的习俗的干扰,留下了笔记,“这是孩子一生的大事。 宝宝应该自己做决定”离开家,坐陈先生的车去了。 剧本显然汲取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思想和方法。 剧中的女主角田亚梅是中国的“娜拉”。 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前言》中写道:“在封建势力依然强大的中国,女子不敢‘干娜拉’,但这证明了这部戏的意义……田亚梅是那个时代的现实人物,‘终身大事’这个问题,当时确实在处理。 》
独幕剧《一生大事》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戏剧比较简单,但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束缚的主题,其出现不仅对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一定的影响,而且流传于以前
标题:【要闻】胡适与中国第一个话剧剧本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