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6字,读完约4分钟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位。 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其他呢? 原来,唐朝科举考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录取文件提交给门下省,门下省要写状子,报告皇帝恩准,这种状子中的顶级名字当时被称为“状头”。 这是朝廷官员完成例行程序时采用的专用术语。 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品行,改称“状元”。
科举考试合格者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 明、清期,殿试一、二、三名,名称明显为“状元”、“鱼眼”、“探花”,统称为“三鼎甲”。

【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唐高祖武德5年( 622年)至清光绪30年( 1904年)的最后科学考试中,在1282年期间,采用了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是唐武德5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冠军是清光绪30年的刘春霖。 最年轻的冠军是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的苏玫瑰和咸亨4年( 673年)的郭元振,当时的年龄不到18岁。 年龄最高的冠军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了几十次科举考试,直到70多岁才通过冠军,但实现了金榜题名的夙愿。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女皇帝武则天,但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冠军。 仅在清朝太平天国时期,20岁的女子傅善祥就通过了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成为了女子冠军。

【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在“学习优则工”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成绩优秀元作为进入职业生涯的唯一方法。 “十年窗下无人问津,一举成名天下”、“书里有钱之家,书里颜如玉”,激励无数学子尝胆,立梁刺股,跳龙门。 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因殿试第一甲第一,故另称“殿元”。 另外,因为位于三鼎甲的首位,所以又被称为鼎元。

【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古代考试得状元不容易,要经过儿童考试、院试、乡试、会考、殿试几个阶段。 殿试一般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 成为高中冠军后,开红灯,打彩,打鼓,骑马游览街道,在前面喊叫,威势不好。 从前,对联生动地描绘了中状元前后的遭遇。

【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老年饥荒,柴米无依无靠。 走出街头,不可靠,不可租用,多内戚外的亲戚,袖手旁观,没人在雪中送炭。

今科运气好,衣禄有前途。 获得五经魁首,姓扬,名扬,张三李四,无论踵门庆贺,都是来锦上添花的。

关于“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获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 “榜眼”的名字比“状元”晚,唐代结束了,但没有找到这个称呼。

实际上,榜眼这个名称和状元、探花一样是民间的习性用语,不是官方语言。 在朝廷正式颁发的金榜上,只有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榜眼的名字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5年( 980年)。 最初是第一名冠军,第二名、第三名都被称为榜眼,意味着第二名、第三名的分立冠军程度,如其双眼。 比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在《派第三位朱严前辈从事和州》一诗中,写道:“东下历阳湖,举眼科名解放褐初。 ”。 清人赵翼在《新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表示:“北宋时代第三者也被称为榜眼。 因为盖子一定有二,所以第二、三个人都被称为榜眼,然后第三个人找花,第二个人作为榜眼耳朵。 ”。

【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不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戏言,与登名次无关。

唐新科进士每年春天合格,这个时候是京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新科进士为了庆祝自己中的第一名,举办被称为“杏园宴”的游园盛会。 从进士中选出两个年轻英俊的人作为“探花使”,去各园摘花迎接冠军,这两个人被称为“探花郎”。 也就是说,唐朝的“探花”只显示了一个进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与殿试取得的名次没有任何关系。

【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代极为罕见,五代和宋代的都城没有“杏园”,自然没有探花郎。 会面什么时候被选为进士第三名,这是一个不太正确的问题。 据清人赵翼的《新馀丛考》推测,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最终成为定石。

标题:【要闻】状元、榜眼、探花的历史由来?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