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40字,读完约10分钟

1959年庐山会议本来反对“左”,讨论和纠正“大跃进”以来积累的许多问题。 但是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了,会议突然改变了方向。 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必须服从毛泽东的意图,按照客观规则实务。 纠正“大跃进”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持毛泽东的威望,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困境。 周恩来施加巨大压力,谨慎,敢于承担责任,将国民经济纳入正常快速发展的轨道。
乱云飞舞的庐山目睹了这个困难的场面。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周恩来怀着喜悦的心情去庐山,开会时他抓住机会全力纠正实务

1958年的“大跃进”很华丽,但违反经济规律的方法很快就会受到惩罚,带来的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一线领导人看起来很担心,毛泽东对“大跃进”中的一点问题也有意识,开始纠正。

1959年6月13日,毛泽东主持了政治局会议,与周恩来、李富春持一致意见,认为“大跃进”的首要问题是对综合平衡、有计划地和比例地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视不足。 毛泽东说:“不知道几年的计划按比例迅速发展。 不观察,横直是一样的。 高炉、平炉、高炉、小转炉,每个工业部门的联系、重、轻、农的联系,不关心世界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不会转弯”。 毛泽东说实际上他自己也撞到钉子上弯了。 为了促进这种共同的“弯曲”,进一步明确“大跃进”以来的问题,毛泽东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把中心人物聚集在他一直想去的江西庐山。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庐山会议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在汉口到九江的轮船上明确了庐山会议讨论的读书、形势、任务、体制、食堂等19个问题。 之前在长沙和在北京的周恩来通电话,两个人都觉得现在的人们脑子很热,应该先冷静地读书。 毛泽东在电话里说这次会议不要太紧张,要适度观察休息。 他还告诉周恩来关于会议讨论的问题在周的提案下又追加了“国际问题”。 这19个问题都是出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的目的提出的。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6月28日,周恩来到达武昌,然后乘客前往九江。 我7月1日爬了庐山。

周恩来怀着极大的希望和兴奋心情参加了庐山会议。 到目前为止,在大跃进中,他提出了反突进,因此受到毛泽东多次公开严厉的批评,周恩来不得不向中央提出自己是否适合继续总理。 从大跃进开始,周恩来的心可以说是在异常的苦闷和矛盾中度过的。 他辞去总理一年后,事件迎来了转机,毛泽东主动提出在庐山“降温”和“左”倒过来,为什么不愉快呢?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他后来就参加庐山会议的心情说:“那时根据一年党的总路线执行情况,跃进了一年,大家都很忙,找到庐山,总结了经验。 主席说了,也有一点休息的意思。 这一年大跃进的成绩是伟大的。 有些问题已经逐步处理,已经进行了很多处理,剩下的还在处理中,在认知上前途光明。 就是这样的心情,所以我要爬山。”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确实很好,但对庐山会议有很大的信心,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说:“入山前,总理邀请我们在庐山开会后去他家……但是,会议结束后,这个提案当然是不可能的。”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高耸的庐山紫云漂浮着,神秘莫测。

毛泽东于7月1日从南麓登上庐山,表达了他豪爽的诗情。 “一山飞过大江边,登上了青翠的400圈。 用冷眼看世界,热风吹雨打江天……”在这次庐山会议上,毛泽东住在蒋介石和宋美龄住的“美庐”别墅里,他一进来就用有趣的声音说:“蒋委员长,我来了! ”。 他的心情看起来很好,对来看望他的江渭清、聂荣臻、曾希圣等人说:“好吧,进屋谈谈吧! 你们把形势和问题谈在一起,在这次中央扩大会议上,第一是反“左”的问题,不要害怕右。 ”。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7月2日,会议第一天,毛泽东说:“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左”,反盲目指挥,反实际的主观主义。 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是综合不平衡,这是经济事业中的根本问题。 ”。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会议按照毛泽东决定的基调,从7月3日开始,分为6个地区组进行了讨论。 第一,围绕形势和任务,大家各抒己见,对“大跃进”以来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气氛很好。 白天学习讨论,晚上听戏,跳舞,看电影。 就像薄一波先生说的“会议很开心,人们被称为‘神仙会’”。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作为首相,周恩来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把侧重点放在了修正“左”实务上。 但是在有点“度”的问题上,太难把握了,他很为难。 我该怎么办?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他先巧妙地“借鸡下蛋”。 会议第二天,他受留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委托,写信给毛泽东,向与会者提出了国家经济委员会小组提出的《关于当前工业生产中亟待处理的一些问题向中央的报告》 该报告强调“大跃进以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工业内部比例关系的某种失调现象也很严重,低估也很危险”。 为此,报告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坚定的措施。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当天,周恩来还向毛泽东提出建议,将6月5日浙江省生产队长给毛泽东写的信印刷给了政治局的出席者。 信反映了不基于农村存在的事实、不符合地产、不说实话、炫耀、瞎指挥等恶劣做法,呼吁“中央必须管理,大跃进是刹那”。 这封信为庐山的反“左”开了个好头。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其次,他不是在理论上评论“大跃进”的是非,而是用事实和数字说话。 所以他的做法是战略谨慎的。 7月6日,他在听完华东、西南、华南、中南、华北等合作区主任科庆施、李井泉、陶铸、王任重、林铁等报告后表示:“主要是计划指标高,基础设施规模大,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 今年下半年的任务是指标执行后好好安排,完成计划。 ”。 7月16日,他出席了各合作区主任会议,表示:“在飞跃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平衡,不会右倾,不是机会主义。 跃进速度不是每年都一样高,但平均5年就高了。 钢的生产,前五年的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增加31%,第二个五年的计划期间平均每年增加35%,问题一一被发现。 ”。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他说“接触了问题,发现了一点问题”。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1959年上半年出现了财政赤字,在毛泽东讲话时第一次知道李先念报告。 因此他连续三天召开财政问题座谈会,算账,研究情况和措施。 刘少奇说:“有点赤字。 一年没关系。 如果今年赤字持续,而且数量多,那就不行了。 ”。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问题,应该勉强处理,现在还不处理的话,是我们的责任。 ”周恩来说。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周恩来随后提出了算账、收权、归口等五种处理方法,命令李先念、习仲勋等负责执行。 他举了一反三,从财政部门反映的问题联想到其他经济部门的问题,讨论工业、基础设施等问题,他在总结演说中说:“几乎半年来,我们综合平衡的工作不好,存在的问题比我们想的要多 今天说几个个人意见,无论是没有计划,一千八百(万吨钢),还是一千六百五(万吨钢),都要有计划。 这个安排是主席说的综合平衡。 旧的平衡被打破,在大跃进的基础上,有必要确立新的平衡,放松的话会出现失调的现象。 ”。 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比,周恩来表示:“不要害怕采取果断措施,坚决砍掉,招人怨恨。”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会议遵循事先安排,不仅统一思想,而且采取切实措施,纠正“大跃进”以来积累的许多实际问题。 谭震林对这几天的会议进行了评价,说:“明确了经济上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处理了大半。 这几天账目很重要,有利润。 首相有必要再次说明这个问题”。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在这个阶段的会议上,整体上“左”偏移修正的声音很强。 但是,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人说,“大跃进”不认为破坏了按比例迅速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指标越低越能执行的说法实际上用“执行”掩盖了保守的思想。 有些人直接谴责周恩来说,执行指标是令人沮丧的,是传播悲观情绪。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所以实际上庐山会议开始后,周恩来面临着很多矛盾的课题。 很明显,“大跃进”以来的膨胀指标必须下降,否则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降低也不那么容易。 说到调整,有人在放箭。 周恩来不得不务实、慎重地说明和证明,在7月21日的会议上与“沮丧”形成对比,“我认为并非如此。 要执行指标,就要有多飞跃。 我只是提出问题,并不是散布悲观情绪。 我这身体就这么一点干劲吧? 你总想做好吧我犯过保守主义的错误,但你总是要做好。 现在是机会,不会再来了。 ”。 7月23日,他又强调是为了在会议上处理问题,他说:“我想区分执行和灰心两件事。 别说数字下降了,我很沮丧……只是干劲,只是跳出来一点,干劲就要实行”。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周恩来驳回了“保守思想”的无端指责,一边讨论,一边埋头于他想做的事。 只要能切实把指标具体化,自己说什么都行。 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不直接反击对个人的谴责,不肯定“大跃进”的得失,但涉及思想和理论的是非,不刺激一点敏感的话题。 用来自基层和部门的反映事实说明“大跃进”带来的夸张指标、财政赤字、比例失调等严重结果,然后采取果敢的措施谋求调整和纠正。 这体现了他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和实干家的工作大体和艺术。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事实上周恩来当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明智的。 彭德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很激烈。 他在7天内在西北组发言7次,多话连负责记录的秘书们都“手指发抖”。 他说:“寻找经济教训,不要抱怨,不要追究责任。 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包括毛泽东同志。 “1070”(注: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钢产量达到1070万吨,两年内超过英国)是毛主席决定的,他没有责任吗? 在上海会议上他批评自己的头脑也发热了。 ”。 “政治和经济是不同的性质。 因为这种思想教育不能代替经济工作。 毛主席和党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之高,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但不能滥用这种威信。 ”。 “我们党内总是‘左’,很难修改,右边更容易修改。 “左”压倒一切,很多人不敢说话。 ”。 邓小平随后评论说:“彭老总的信,尤其是话,确实有不合适的地方。” 胡乔木也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以那种态度提出意见,确实有不妥之处。 当面温和地说,没必要意气用事,情况可能有点不同。 ”。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毛泽东对这些发言反应不太激烈。 7月10日,毛泽东召集各集团领导人开会,比较前阶段的会议情况,指出有必要统一思想,“对形势的认识必须一致才能团结起来。 要团结党内,首先要统一思想。 ”他想:“有些同志缺乏全面解体,你得到了什么来帮助他们认知?” 失去的是什么? 要向他们证明的是,从具体事实来说,确实有些不吃亏,但总结起来,不能说不吃亏。 取得经验总是要付学费。 ”。 毛泽东把形势概括为“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

【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1] [2] [3] [4] [下一页]

标题:【要闻】史海: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的两难处境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