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7字,读完约3分钟
从今天(8月6日)开始,央行决定将远期外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上调至20%,以应对近期因贸易摩擦和国际外汇市场引发的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的迹象。央行强调,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外汇市场监管,根据形势发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反周期调整,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那么,除了已经使用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还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用来稳定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的顺周期行为容易演化为“羊群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影响外汇市场的平稳运行。2015年8月11日之后,为了抑制外汇市场的过度波动,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和反周期因素相继引入,以平衡外汇市场的顺周期行为。前者反映了监管当局的意愿,而后者是报价银行的行为。这两种工具的结合可以更好地稳定外汇市场。
从今年年初到上周五(8月3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跌了3243个基点。7月3日,央行行长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期外汇市场波动主要受美元走强和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存在一些顺周期行为。他强调:“我们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利用现有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监管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易纲在外汇市场表态一个月后,央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上调至20%。
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解决外汇市场顺周期行为的工具。
“2015年8月11日”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售汇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向代表客户进行远期售汇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
2017年3月1日至9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涨3529个基点。随后,央行于9月8日发布通知,决定从9月11日起将国内金融机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零。央行做出这一调整的依据是,当时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的供求恢复平衡,市场预期趋于理性。
从央行两次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上述情况来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波动3000个基点以上可以视为一个基本因素。随着未来外汇市场的变化,央行可能会及时、适当地调整这一工具的使用。
防止外汇市场“羊群效应”的另一个工具是调整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反周期因素。2017年5月末,在总结相关投标人经验的基础上,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新增反周期因素,调整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前一天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反周期因素”,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对冲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缓解可能出现的“羊群效应”。从增加反周期因素的效果来看,它对解决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1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回应称,所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银行都调整了其报价模型中的反周期因素,使其报价模型中的反周期因素恢复中性。此次调整完全符合外汇市场自律管理的相关规定,也有利于提高各银行中间价报价的基准和有效性。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强调,如果未来外汇市场情绪再次出现明显的顺周期波动,人民币汇率脱离经济基本面,报价银行仍可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逆周期系数,这也是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素的应有之义。
不难看出,在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后,如果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报价银行就会调整反周期因素,以稳定外汇市场的运行。
标题:媒体:稳汇市还有哪些大招可用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