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74字,读完约5分钟
“有媒体报道说,国有资产‘逢低吸纳’收购了民营上市公司,造成了‘国家进退’的现象。事实上,这只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互利共赢。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用说意识形态了。”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言人彭15日在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驳斥了“国进民退”的说法。
作者:专栏作家、媒体评论员谭浩军
“有媒体报道说,国有资产‘逢低吸纳’收购了民营上市公司,造成了‘国家进退’的现象。事实上,这只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互利共赢。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用说意识形态了。”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言人彭15日在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驳斥了“国进民退”的说法。
我真的没有想到,由于股市的持续下跌,20多家拥有私人资本的上市公司因为股权质押比例高而面临被挤入头寸的风险,被当地国有企业接管,引发了“国家进,民间退”的话题。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国进民退”的问题,真的这么容易下结论吗?
事实上,“国进民退”并不是想进就进,想退就退。特别是上市公司、并购和股权收购,都需要履行相关程序和披露相关信息,都需要遵守证券市场的相关规定。否则,它将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当地方国有资产用民间资本接管上市公司时,是因为上市公司遇到了困难。国有资产旨在帮助拥有私人资本的上市公司渡过难关,而拥有私人资本的上市公司也旨在维护自身利益,以防止上市公司因扁平化交易等风险而同意让国有公司收购。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市场形势好转,仍有可能通过收购回购国有企业所持有的股份。
目前,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一些民营资本上市公司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经营状况不佳、股权质押率高的公司,更是面临头寸爆仓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收购股份或提供资金的方式收购民营资本公司的股份,不仅是“国家的进步和民间的撤退”,也是对民营资本上市公司的保护,是国有资产的社会责任。将这种行为称为“国家进步,人民后退”完全颠倒了黑白,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声誉。
必须说明的是,如果“国家前进,人民后退”,至少这两种现象必须发生。一个是趋势,另一个是行业。也就是说,如果国有资产收购民营资本、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就可能出现“民族进步、民间退却”。同时,如果大量的工业国有资产购买私人资本,也可以被认为是“民族进步和民间退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几家地方国有企业用私人资本收购上市公司外,没有其他类似的现象,更不用说行业和趋势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国家,退人民”?“民族进步和民族退却”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相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许多民间资本通过参股和控股的方式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近年来,中央企业推动了瘦身和提高质量和效率,减少了11,651个法人,其中2,618个将控制权转移给了私营企业;宝钢股份是中国宝武的子公司,虽然盈利状况良好,净资产年回报率超过10%,但已成为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然而,这不符合集团的发展战略,也已转移到私人资本控股。也就是说,民间资本参与国有资产的范围和规模远远大于国有资产收购民间资本,从而形成了国有资产和民间资本双赢的格局。
我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双向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是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二、三次创业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民营企业利用国有企业在技术和工艺上的优势,国有企业利用民营企业制度和机制的活力,这是合作的良好条件。国有资产和私人资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国有资产可以在战略性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占据主导地位,而民间资本也可以在竞争性产业和一般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激发更多活力。如果我们只看到国有资产参与私人资本的发展,收购私人资本的股权,我们会认为“国家在进步,人民在后退”,但如果我们看不到私人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不是一个盲点吗?这种观点和想法不利于国有资产和民间资本的有效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国有资产和民间资本问题上,必须坚持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我们必须客观、合理、公正地看待国有资产与民间资本的合作,以实现双赢为目标来看待合作。
如果说国有资产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那就是民营上市公司应该如何利用股权质押,如何避免股权质押破裂的问题。同时,一些民营资本上市公司应该吸取教训,如何避免盲目扩张,而不是盲目寻求外国,他们应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循序渐进地发展。
本文转载自《谭浩军》。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谭浩俊:国资“抄底”民资上市公司是一种市场行为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