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4字,读完约3分钟
据《证券日报》头版报道,国有企业帮助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渡过危机并不是一种“逢低吸纳”的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扩大“蛋糕”和开创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的共同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十多个省市接管了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国有资产‘逢低吸纳’民营企业”的声音。
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国有资产的释放更多的是一种危机应对措施,主要是为民营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缓解其流动性压力。
事实上,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言人彭10月15日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有媒体报道称,国有资产“逢低吸纳”利用民间资本收购上市公司,这只是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利共赢的市场选择。没有谁进谁出的问题,更不用说意识形态了。
国有资产帮助民营企业的原因是什么?一些分析师认为,这与去杠杆化和股市调整给民营企业带来的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高,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问题密切相关。
其中一个表现是,大多数公司都已抵押了自己的股份。根据中国结算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10月12日,共有3478家a股上市公司办理了133500笔股权质押,其中771笔质押率超过30%,144笔质押率超过50%,16笔质押率超过70%。
由于上市公司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加上今年股市持续下跌,不少质押股票出现了爆仓。国有资产的准入为大股东股权质押跌破清算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国有企业往往具有资本优势,引进国有资产可以为民营上市公司提供信用增级,降低流失风险;另一方面,引入资本降低了杠杆,有助于大股东缓解流动性危机,有助于上市公司恢复正常运营。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实力雄厚,而民营企业在效率和活力上可能更具优势。它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在竞争中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开辟互助的新领域,在融合中产生新的火花,实现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市场水平。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虽然国有企业的进入会带来足够的资金和资源,但它们仍然需要在技术、品牌、管理、机制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俗话说:“趁热打铁。”例如,民营企业应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布局并转型为高端产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保持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一次,一些上市公司以质押股票打破了他们的头寸,这也提醒更多的上市公司要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一些分析师指出,大多数存在问题的民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错了事、疯狂的跨境并购、过度放大杠杆、过度扩张债务跨境业务。
总之,帮助国有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渡过危机并不是一种“逢低吸纳”的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扩大“蛋糕”和开创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的共同努力。
标题:国资出手缓解民企流动性压力 开辟国企民企共进新局面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