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16字,读完约11分钟
在这样的结果集中,经济改革延伸到社会改革和社会治理。事实上,行政改革必须符合全面改革的理念,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热点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集合。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在这个热门话题讨论中所关注的问题一定会对加深我们各方面的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CPPCC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康佳
把好的生产能力和落后的生产能力放在一起,把它们切断。这叫什么去生产能力?从形式上讲,这是可以解释的,煤炭行业的减容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事实上,这完全不符合煤炭生产的基本规律和我们的初衷,即提高供应方的质量和效率,追求产能下降。
中国未来将如何释放其发展潜力?
粗略地看一下,我觉得《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确实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与当前重大现实问题的四个综合战略布局紧密配合。第一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三步走”的前两步提前实现后剩余半个世纪必须完成的中间节点目标,必须在“十三五”的决定性阶段实现。
随后是供应方结构改革。我理解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改革,其目的是解决供给方的有效制度供给问题。这种说法在理论上的确是严谨的,因为供给方的问题是制度供给的有效性优先,而把握改革的主导作用应该解决改革深水区的攻坚问题。
供应管理不同于我们过去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经验中学习的非常简洁的反周期框架,而是注重需求管理。它必须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结构问题。首先,制度结构和利益格局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如何“突破利益固化的障碍”。
《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中间,把握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方针的实施,推进了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命题。实际上,这是在三中全会部署60篇经济改革文章的背后,符合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的全面覆盖改革的框架特征。
在这样的结果集中,经济改革延伸到社会改革和社会治理。事实上,行政改革必须符合全面改革的理念,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热点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集合。
借此机会,我想从两个角度简要谈一谈思考,这也是与全面小康和全面改革相结合的,强调两点意见。一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认为2017年应该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自2010年以来,我们的经济一直在下滑。“十三五”计划之初,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计算,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速度方面,有一个向后计算的底线。在原“十三五”计划的基础上,实现年均国内生产总值6.52%以上,2010年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6.52%的底线能够得到支持,就应该与支持7000万农村人口脱贫的社会和结构性政策相协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按原计划实现。
现在2016年已经过去了,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6.7%,超过了6.52%。在我看来,结合学术讨论,相关的理解值得在进一步的内部讨论中澄清,因为有些研究人员说,经济不应该害怕继续下滑,有些人估计一两年后会降至6%以下。最极端的说法是,它将很快降至5%以下,“由于结构调整,新的5%比旧的8%要好。”
我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当前,中国的发展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向前迈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当前下行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阶段性触底和稳定,打造质量提升的中高速增长平台。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总的来说,中国工业化刚刚进入中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即登记人口的城市化率仅为40%。国际经验表明,只有达到70%,才会进入低水平发展阶段。二元经济对接过程中的需求将一轮又一轮释放,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产业增长、人力资本培育等诸多需求也将释放。还有一个全面开放的模式,可以得到全球供应的响应。
如果我们掌握了供应方改革战略,我们将顺应这样一个潜在的释放过程。目前,我个人认为我不应该说经济应该继续衰退。2016年显示,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是这些年来一个独特的小平台。只有一个指标明显不好,那就是民营企业的投资在下降,其他指标现在似乎总的来说都有亮点。
最近的迹象表明,在经历了54个月的负增长后,ppi已经迅速上升。综上所述,我认为如果我们的监管部门不犯一些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我们有希望在2017年调控中期,形成继2010年下降趋势后的阶段性底部,即从高速下降到中高速后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为什么这种周期性的触底不叫做稳定?因为它还需要与市场预期形成的共识进行明显的对接,要巩固这种局面,还需要在市场上凝聚共识,并有望进一步对接。
现在很多人仍然不相信,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仍然担心和害怕倒闭。如果我们能处理好,我们应该尽快寻求稳定。稳定意味着当各种指标持续改善时,市场预期开始增强信心,这种预期将指导未来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我总觉得这种谨慎乐观的考虑是要综合各种因素的。如果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能增长6.5%以上,就有必要理顺和加强社会政策。
因此,在争取尽快稳定底部方面,我认为财政政策在中央政府今年提出的政策组合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勇气。即使赤字比例略有提高,货币政策也能强调更大的稳定性,而财政政策则有必要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力度。财政政策在突出重点、促进结构优化方面有具体的职能和责任;伴随着对政府行为的批评的产业政策足以提醒我们。产业政策肯定需要它。关键在于它的实现机制。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实现机制,可能会适得其反。
如果说我们全面富裕,201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需要掌握要领。这一年可能会有一个阶段性的底部,然后寻求稳定。我观察到7000万人已经摆脱了贫困,现在在一些地区贫困仍然相对严重。例如,基础设施应该快速突破瓶颈。
我去过四川西昌。西藏同胞聚居的木里县虽然有非常先进的卫星发射基地,但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万。每个人都可以想象,穷人的比例高于普通地方。我们怎样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各种因素都应该能够流动,首先是基础设施条件,“想富先修路”的问题应该解决。
现在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时间不等人,有必要在十三五期间消除贫困。在摆脱贫困之前,不允许所有干部都得到提升。他们决定与民营企业合作,利用民营企业的资金建设五条主干道的ppp项目,并尽快通车。这是该地区居民尽快摆脱贫困的基本条件,是类似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缩影。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真的想在中国实现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我们不能说没有更少的人。对于7000万人口中最重要的部分来说,摆脱贫困的困难仍然非常明显。如果我们把我们可能的工作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那将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个大话题,我想谈谈热点观察。尽管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一些需要纠正的偏差。在这方面,我想从“三比一、一减一补”中的“减容”开始。产能下降的代表性行业是钢铁、煤炭和电解铝。2016年第一季度,钢铁行业开始稳定产品价格;随着整个行业的明显升温,价格明显上涨。
许多人说,钢铁行业的产能削减任务已经提前完成。这时,每个人都开始观察什么具体的定量标准是去容?以钢铁生产能力为例,在10亿吨初期,管理部门要降低百分比,然后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地方,然后提前完成。
由于提前完工,钢铁行业迅速复苏似乎是件好事,但这不是有点激烈吗?进一步看,落后的生产能力真的已经被淘汰了吗?我一直认为清除过剩产能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真正要清除的产能是落后产能,这才是这个问题的真正本质。
所谓的产能过剩与否是可以瞬间改变的。例如,地铁建设应该使用钢材,北京的地铁建设必须加快,否则就没有办法解决公共交通系统的危机。在这样的大都市,有必要尽快建设一个类似于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如果你看看纽约和东京的汽车拥有率,它比北京高得多。为什么人们不采取措施限制购买和限制进入?这是因为人们的轨道交通很发达。
在北京建设的压力下,地铁4号线使用了来自香港的ppp资金,现在16号线已经采纳了ppp的理念,签订了开工合同,并立即发出了大量钢材、建筑材料、施工机械等的订单。整个市场中的部分所谓过剩产能瞬间转化为有效产能。
因此,问题的实质不是剩余,而是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我们真正需要把握的是摆脱落后的生产能力。数以千万计的市场参与者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但2016年,这方面的明显偏差暴露出来。
钢铁行业的每个人都已经知道指数是通过行政手段削减的,谁能在每个网站上按下指数,谁就能在过去按下指数。在“关系”的作用下,扭曲肯定会发生,公平竞争的作用肯定会被压制。
让我们看看煤炭工业是如何发展的。也就是说,所有矿山每年只需要开工276天。事实上,在任何特殊情况下,矿井都必须随井筒旋转。如果没有特别的检修,它将在365天内随轴旋转,这样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将固定成本全部分摊到所有要素上。现在,它被迫将手术进行了300多天至276天。事实上,所有矿山的效率都被行政手段降低了,这似乎控制了生产能力的规模,但落后的生产能力在这里被挤出来了吗?
我毫不客气地说,好的生产能力和落后的生产能力是放在一起的,用平头截掉。这叫什么去生产能力?从形式上讲,这是可以解释的,煤炭行业的减容任务已经提前完成。事实上,这完全不符合煤炭生产的基本规律和我们的初衷,即提高供应方的质量和效率,追求产能下降。
客观地说,煤矿的安全生产再次受到影响。例如,煤矿必须持续开采煤层气,如果他们想停止工作,就不需要开采天然气。但是,在什么时候恢复工作,什么时候提前抽气,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线管理人员可能无法经济地安排足够的提前量,导致安全事故率上升。
煤炭行业在第二季度开始显现复苏迹象,并在第三季度迅速复苏。原来一吨热煤的成本超过280元,并迅速冲到600元。这种复苏比钢铁更快,这种快速复苏包含着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过度的行政干预造成了不符合经济总体波动的大起大落,也没有释放出大量落后产能,这不符合我们的初衷。
如果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仍然需要去生产能力,并且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看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它们吗?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市场,保持公平竞争,并认识到提高生产能力和优化供应方改革的内在逻辑。我们一定要去大量落后的生产能力,依靠提高整个供应系统质量的绩效结果。
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在这个热门话题讨论中所关注的问题一定会对加深我们各方面的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摘自作者在新书《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作者授权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您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您积极投稿,并在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中安家。电子邮件地址为zhuanlan@jrj,电话号码为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贾康:很多地方去产能流于形式 就是为了政治任务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