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8字,读完约3分钟

2日,首次出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的郭树清用“牛棚里的猫”来形容当前缺乏跨领域金融产品监管的情况。

这种语言容易理解,但所描述的问题是正确的。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市场、跨行业和跨机构的金融业务,而监管仍处于分化状态,真实的监管空和监管套利现象客观存在,这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金融机构的稳定、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带来了系统性交叉感染的隐患。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今年1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一份丢失的私募机构名单,平安信托名列其中。事实上,平安信托发行的所有产品都已上报银监会。这只是由大型资本管理行业的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的一个小笑话。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笑话很小,但风险很大。“目前,所有人都知道,一些交叉金融产品跨越市场,嵌套在不同的层次上。在底部看不到基础资产,最终的流动情况也不得而知。”郭树清指出了潜在的风险。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事实上,资产管理业务中存在的多层套汇、杠杆不清、套汇频繁等问题,带来了产品结构复杂加剧风险联动、资金脱离实际在金融系统内部流动的隐忧。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应对一系列风险点,重点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善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老问题带来了风险。今天,旧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法。本周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要求,要及时弥补监管的不足,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监管协调机制,这与之前反复提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不完全相同。郭树清昨日回应称,银监会将积极参与并全力配合监管协调机制建设,深化与“两会”代表团、外汇局等部委的信息共享和统筹协调,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从郭树清的回答可以看出,监管协调机制更注重“协调”,更具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监管和协调工作已初见端倪,最新发展是央行牵头召开“三会”,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制定统一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监管。这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布会提供的信息。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银监会副主席曹宇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这项工作进展顺利,落脚点是最基本的标准,即资产管理产品的标准要统一,大家都要遵守。在此基础上,机构和行业可以严格要求。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这项统一资产管理产品标准的具体工作可能成为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的一个试验场。资产管理行业是金融产品交叉和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也是金融风险的重要防范点。监管协调机制可以通过对资产管理产品的统一监管来探索监管协调的有效途径,收紧跨业务监管的空缺口,填补监管的空空白,只有做好监管的基础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构建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防火墙”。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全国政协委员梅兴宝2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调整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其次,应该涵盖空文件中的监管部分,如如何监管新兴金融机构;最后,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风险救济应明确由哪个部门协调和资金来源。他认为,如果职能明确划分,谁来监督将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标题: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猫”归“猫笼”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