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7字,读完约5分钟
陈思
中国反腐败制度化进程进一步深入推进。刚刚闭幕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指出,要推进国家监督法的制定,为成立国家监督委员会做好准备,并对当前的试点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北京、山西、浙江等试点地区的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整合行政监督、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和预防职务犯罪,成立省、市、县级监督委员会,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在反腐倡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四年前,很少有人想到中国执政党能够开展如此规模、深度和持久性的反腐败工作。更不要说有大量的高级官员受到了处罚,仅从党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官员的日常生活状况来看,八项严肃而灵活的中央规定都得到了贯彻落实,创下了新时期以来反腐力度和力度的历史纪录。从公众舆论的反应来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当前反腐败和建立新的政治氛围的努力确实是“动了真格的东西”。
当前,中国反腐力度之大、视野之广,不仅体现在惩治“老虎”和“苍蝇”的雷霆手段上,也体现在为建立系统的政治基础而进行的低调而稳健的努力上。从一开始,中央政府就对反腐败的艰巨性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并提出了从不敢腐败到不想腐败的"三步走"计划。经过四年全面加强学科建设,虽然腐败现象的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反腐斗争的势不可挡的局面已经形成,但中央政府的自我评估仍然相当谨慎。“不贪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贪腐制度日益完善,不贪腐的大坝正在建设中。”这种低调表明政治意愿更加坚定,这也意味着反腐败行动更有根据、更现实。
这种坚定的政治意愿的更重要的表现在于“最大政治”的政治意识。全会公报再次强调“民意是最大的政治”,“民意永远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基础”,并呼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在这种政治意识背景下,“讲政治”的核心含义是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此外,这次全会实际上提出了衡量反腐败工作的关键标准,即能否增强“人民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被认为是“最大的政治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报中关于“最伟大的政治”和“最伟大的政治成就”的部分,并没有出现“反腐败”一词,但所说的恰恰是反腐败的关键。这次讨论表明,中央政府非常清楚,三阶段反腐败议程仍然充满挑战。一些公众舆论对于反腐能否真正实现“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的政治目标仍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一些社会团体甚至有幸等待反腐重点的衰退和腐败氛围的反弹。反腐败斗争和赢得民心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推进需要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反腐败斗争和新气象建设的不断成就,是赢得更多人支持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克服“政治虚无主义”,我们需要真正的反腐败行动和成就。
从过去几年的各种民意调查来看,腐败一直是中国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遏制腐败是“人民的愿望、愿望和思想”,即“人民的心”所在。反腐行动继续推进后,人们自然关心的是,在党政工作不可避免地与市场资本频繁交流的市场经济时代,反腐能否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能否全面营造新的政治氛围。公报的思想很明确:要取得“最大的政治成就”,增加公众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就必须在反腐败斗争中不断取得突破;反腐斗争要有所突破。除了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伟大的政治之外,反腐败工作需要进一步制度化。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制度化的关键,在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建设。
以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扎实推进监督体制改革,是反腐败制度化的两大重要支柱。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建立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基础的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政治机制,是政党内部日常制度化反腐的关键,重点是民主建设。建立国家监督委员会,重构执政党和政府的监督体制,强调监督体制的集中化,是国家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可以看作是民主与集权的协调发展。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这两个方面协调推进的政治前提,也是制度化反腐进程不断推进的政治基础。
强调“民意支持”是“最大的政治”,强调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性和活力,将有助于国家监督体系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并在复杂情况下保持必要的灵活性。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案例是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全国的反腐进程相对应,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一度相当严格。这有助于避免国家资金的滥用或挪用,但也使科研工作者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各种报销上,也限制了资金用于某些科研工作,如国际交流。相关行政部门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对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进行了灵活调整。此案显示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力度、灵活性和活力。(编辑张力维)
标题:反腐工作进一步制度化的关键是构建监察体系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