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00字,读完约12分钟
慢慢减少对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的依赖,尽快建立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让人们在赡养老人时有一个稳定的三条腿的长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以社会保险为原则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民不断提高养老金待遇的愿望与国家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之间的矛盾,个人账户资金透支导致空账户运行不畅,制度转型形成的隐性债务尚未解决。从长远来看,当前的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缺口。为此,养老金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美国在养老金的第二和第三支柱上节省的钱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0%,而中国只有3%的相同口径。
普通人(603883,买)不是财富管理者。他们手中有存款,但却不知所措。他们跟风去股市,但大多数散户投资者赔钱;跟着风去炒房,但房地产泡沫肯定会破灭。由于没有制度化的养老金,中国的养老问题令人担忧。
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的利弊比较
在农业社会,人们依靠抚养孩子来防止老年。工业化之后,人们在职时会得到报酬。他们退休后应该做什么?这就要求必须做好养老的制度设计。
养老金制度有不同的模式,主要区别在于是采用现收现付制还是积累制。一般来说,工人在工作时会存钱,退休后会把积累的钱拿出来用?还是通过代际转移形成一个资金池,同时支付给退休人员更好?
这两种模式都在国际上尝试过。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为老年人省钱。在这一制度建立之初,老年人和那些接近退休的人没有受益。他们不存钱,面临要么一直工作要么接受政府救济的局面。此外,如果人们的储蓄管理不善,他们还将面临贬值的风险。当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不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缺点是老年人一开始没有受益,资金管理压力大。
大多数国家没有学习积累制,而是采取了德国俾斯麦设计的社会保险模式,即现收现付制,即雇佣人员支付工资来支持退出劳动力队伍的老年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不涉及大规模的资金积累和投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在职人员的总缴费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金也可以增加,从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然而,现收现付制度的最大问题是老龄化:随着生育率的下降,支付费用的年轻人的数量在减少,老年人的寿命在延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增加。
有四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推迟退休年龄,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尝试的;第二,在职一代支付更多,但支付率不能无限增加,否则在职人员负担过重;第三,减少福利的支付,老年人得到的养老金减少。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这种情况,例如修改计算方法的参数,将退休前最后一次的工资改为终身平均工资。联合王国已经试过了。实践,导致全国罢工;第四,用公共财政补贴养老金。
比较这两种养老金模式,大国很难实现完全依赖政府管理的积累制度。新加坡只有500万人口,这相对容易管理。然而,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城市工薪阶层,因此很难想象它完全依赖于积累制度。
那么,完全采用现收现付制怎么样?不完全是。希腊政府破产的原因之一是严重的老龄化和巨大的养老金赤字。
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多支柱模式,即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并存。
计划经济下养老金的转向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历史悠久。1952年,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退休制度。工人和干部两种制度都采用现收现付制,待遇略有不同。
当时的养老金制度起源于前苏联和德国。当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工人和干部很少,政府人员也很少。当工人进入工厂时,他们得到的信息是“工作时低工资,退休后高福利”。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最初是由全国统筹的。由于管理养老金的中华全国总工会(ACFTU)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失去了它的作用,中央政府要求所有企业管理他们的退休雇员,养老金由全国协调改为由企业支付。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提出企业应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需要结算,有多少退休人员都没有关系。如果发生损失,他们可以记账。然而,在自筹资金之后,企业不得不开始结算。问题出现了:一个企业没有退休人员,没有养老费用负担,而另一个企业有100名退休人员,负担很重,认为这个制度不公平。企业要求平等竞争和收回养老金。
由于中国改革的主线是分权改革,地方政府把他们的饭菜分成不同的炉灶,财政和行政权力移交给地方政府,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回到国家总体规划的模式。实际上,养老金政策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的,但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分散在各级政府之间。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就业困难,该政策鼓励工人退休,还提高了替代率,最高养老金替代率达到9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纷纷走下坡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议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要求更新设备、裁员和提高效率,而裁员的主要障碍是退休制度。私营企业没有退休制度,员工不愿去工作,因为害怕将来拿不到养老金。因此,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劳动人口的退休制度,取代过去主要覆盖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另一个目标是通过改革降低替代率。在代际支持体系中,老年人的待遇太高,年轻一代受不了。当时,中国提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的构想,比世界银行提出的多支柱构想要早,但之后并未真正实施。
在计划经济时期,职工不支付养老费用,只由企业支付,职工享受退休福利。因此,工会认为养老是国家的事情。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员工开始付费,这一点被员工所接受。这是员工第一次知道养老金与他们自己的支付有关。为促进缴费,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了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制度。
养老金政策的趋势
1997年建立的养老金制度需要得到充分肯定。它有助于国有企业的转型,并将养老金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虽然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有财政补贴,但从全国来看,在不改变现行制度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收支平衡,三至五年内不会出现重大问题。
然而,养老金制度不应该只着眼于三到五年,还应该着眼于未来几十年和几代人。
按照最初的设想,养老金制度应该是一种部分积累制度,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组成。前者用于现收现付,后者用于积累,但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
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1997年养老金制度改革后,退休老人人数逐年增加,财政负担也缓慢增加。在职一代必须向老年人支付养老金,并为自己存钱。支付时,企业支付工资总额的20%,个人支付工资总额的8%。这就是28%付款率的由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并不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没有关闭,留下了一个渠道和一个双向渠道。退休后领取福利时,社会统筹部分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缴费年限进行分配,个人账户部分通过将累计金额除以139个月进行分配。超过139个月之后,个人账户部分被收回,可以继续从社会统筹板块拿钱,这就留下了一个缺口。同时,当社会统筹部分不足以支付养老金时,它也会从个人账户中提款。其结果是,8%的个人账户并没有真正被存起来,而且大部分地区都被挪用来支付当前的养老金。
由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渠道,以及未能解决过渡成本和隐性债务的问题,一些累积的目标尚未实现。因此,总的来说,中国的城镇职工养老金仍然是现收现付制。
目前,国家财政已经做出了大量的补贴。如果取消财政补贴,许多省份将无法在现阶段达到收支平衡。因此,已经建立了近20年的养老金制度再次面临变革,学术界对未来的制度选择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是维持现收现付制度,而不是积累。原因是,只要经济继续增长,支付基础得到巩固,就没有必要担心支付问题。然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不仅仅是三到五年,而且最高点是在2050年。如果生育状况没有显著变化,那么在未来的70年里,将会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完全依靠现收现付是不可行的,这会带来很大的财务压力。
第二种观点是实行名义账户制,即企业和员工共同支付,政府记账和计息。这种方法名义上是个人积累,但实际上是现收现付。支持者认为为个人建立账户可以鼓励人们支付更多,我认为这种方法也不可行。名义账户起源于瑞典,但瑞典的名义账户只是整个养老金多支柱的一部分,不是支柱,其待遇水平可能会降低,这在中国是不可行的。此外,不为投资支付利息的后果可能是,下一代支付利息的人将不得不承担利息负担。
第三种观点是借鉴发达国家的多支柱实践,逐步减少对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的依赖,尽快建立第二支柱(企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让普通人拥有一个稳定的三条腿的长凳。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变。大量农民不得不去城市打工,而绝大多数劳动者进入私营企业。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发展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
为此,统一核算的模式也需要改变。社会协调意味着社会协调,它只起到保护基础、消除贫困和再分配的作用。企业支付的工资总额为基数,不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企业缴费基数合并后,缴费率也可以降低。
统一账户分离后,如何处理现在由个人账户支付的8%,也有三种观点:一是降低个人账户比例,丰富社会统筹;二是逐步进入第二支柱;第三,直接进入第三根柱子。
我主张第二种观点,就是在开始的时候,可以保留一部分基本养老保险,比如说2%,让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社会统筹养老金。企业缴费基数的真实性逐渐提高,且资金足以满足当期需要,则个人缴费部分将被提取。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由于我国的第二支柱面临着制度不公平的问题,所有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有职业年金,而企业中只有7%的员工有企业年金。如果6%的个人账户可以进入第二支柱,那么企业可以支付3%,企业年金可以广泛建立。
从制度上解决养老问题
养老金改革是一项渐进的改革,只有发展了第二和第三支柱,第一支柱的好处才能减少。明确缴费基数并增加财政补贴后,企业缴费率不再需要高达20%。
对于40岁的一代来说,第三支柱的替代率可能是10%,而30岁的一代的替代率可能是20%。未来,一、二、三大支柱的最终比例应为4: 3: 3,三大支柱的整体置换率将达到70%-80%。
从改革的速度来看,第一、第二和第三支柱的比例只能缓慢变化。由于大多数人还没有开始为第二个和第三个支柱省钱,他们需要设计一个转型过程,逐渐减少第一个支柱,最终稳定在预期值,并慢慢扩大第二个和第三个支柱。
从制度建设来看,第三支柱严重滞后,应尽快建立。城市农民工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可能不会为农民工设立第二支柱,所以应该为农民工设立免税的第三支柱。例如,他们每个月都要把一部分钱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交给机构管理,每年按收入的4%-5%返还。第三个支柱的建立还可以促进"薪酬明晰化",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巩固第一个支柱的支付基础。因此,这三大支柱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一起建设。
养老金的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资本积累。工人20岁开始支付,60岁以后领取,积累了近40年,形成了稳定的长期资本。
为了发挥效率,支柱2和支柱3必须能够保持和增加价值,这反过来又需要金融市场的干预,而金融市场应由投资机构进行分散,以便普通人能够参与决策,而政府的职责是进行监督,从而具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中国已经具备养老保险投资和运营的基础和经验。近年来,国家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表现良好。许多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都参与了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并积累了经验。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发展。
另外,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如何将养老金运行监管与“一方三会”制度联系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者是由50名成员组成的养老金融资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本报记者向慧莲采访编辑:朱
标题:评论:未来养老要靠三条腿的板凳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