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69字,读完约15分钟
每当股市下跌时,责骂证监会是获得关注和掌声的唯一规则。就像足球不能出界时责骂足协一样,不管对错,不管逻辑是什么,都不会缺少支持者。
最近,股票市场上最热闹的事情就是北京著名的晚宴。如果你不评论“经济学家”韩志国的言论,你必须迅速地说出来。
据公开媒体报道,在会上提出三点:一是停止打压个股和板块(据媒体报道,是熊安、亚新和高交所);二是大幅减少新股发行数量;第三,尽快出台新的关于规模和不缩减的规定。
看到这一幕,作者在显示屏上吐了一口血。
关于第三点,监管机构于5月27日针对第二点,迅速发布了一项关于大盘股规模和不减持的新规定。与此同时,据宣布,ipo发行规模将在节后一周缩减至7家,晚餐的效果显而易见。
当上证综指接近3000点时,吃瓜的人很容易就会追逐它。为了迎合散户投资者,只要股市下跌,股评人就会开始责骂他们的母亲,下跌时保持稳定,下跌时威胁金融安全,下跌时暂停ipo,并进行大量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证来迷惑人们。
像这样的经济学家为什么要担心损害中国股市?
事实上,ipo是一个老话题,并没有什么新的想法,但这篇大胆的演讲谴责了新的想法。
唯一一次股市下跌没有归咎于ipo的是2015年所谓的“股市崩盘”,因为当时出现了一个新的替罪羊——股指期货。在一群不知道股指期货是什么的股票批评家和投资者疯狂的认可下,股指期货几乎被抛弃了。
事实上,在股指期货遭受重创后,股市并没有迎来牛市。两年后,市场来到了3000点附近,所以这个锅必须由"老同志ipo "支持。暂停首次公开募股,并允许对股票市场的概念进行投机。即使这是人为创造的牛市,它最终不会来回波动吗?2007年和2015年牛市的教训还不够深刻?
作者想说,这些论点的基础混淆了首次公开发行融资和货币流通两个概念。融资是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也是市场存在的基本含义。融资不等于圈钱。上市融资后大股东的各种违规行为俗称“圈钱”,应严格监管。但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首次公开募股都贴上钱的标签,更不用说划等号了。
相反,严格限制ipo引发的机构套利和寻租行为,对上市公司股东最为有利,对中小投资者最为有利。
例如,韩教授微博引用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1.2%,三大股指均创新高;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两年内连续发生四次股市崩盘;台湾加权指数已连续16个月上涨,目前已稳定在1万点;香港恒生指数已连续15个月上涨,达到25600点;日本股市已经上涨了很多年,现在大约是20,000点;就连印度股市近年来也几乎翻了一番。
需要提醒的是,a股偏离全球市场和宏观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ipo的自由化还是价值投资导向?显然不是,从长远来看,它的规模甚至不是不缩减的!
大多数有识之士支持监管机构的价值投资指导,监管机构在此次改革中的压力和业绩承诺应该得到肯定。我现在不想看到这种趋势,因为个人制造业的争论已经平息,长期健康市场的曙光再次被粉碎。
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偏差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目前,来自监管机构的反馈最迅速的是提案中的第三点:新法规对规模和不缩减
严格的监管限制了非减持的规模。客观地说,作者同意这一点。在当前a股估值体系混乱的前提下,无限制减持是当前市场体系缺陷下的机构套利。笔者也赞同韩志国教授关于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和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观点。
特别是大股东的减少,企业上市的根本目标是获得更好发展的资金支持,实现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是成为股东套现的平台。当然,简单地限制减持是否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还有待商榷。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大股东非点减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二级市场价格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之间的偏差。说白了,上市公司根本不值这么多钱。即使是在3000点,一些公司的大股东仍然选择出售,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不离开,反映出上市公司根本不值那么多钱,这是非常现实的。
这也将在后面提到。为什么作者支持监管部门放开ipo、降低a股上市公司壳值的大方向?看看香港垃圾股票的价格,不难理解这个道理。a股上市公司部分股票的市场价值隐含着上市壳价值,即系统给予上市公司的股利。放开ipo有利于打破这种制度红利,使其价格更接近价值。
否则,一些公司的二级市场价格总是远远高于其投资价值,套现走人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更不用说市场化了。
国内市场的散户是主体,由于历史问题很多,他们拒绝面对现实。这么多年过去了,鸵鸟政策能保护散户投资者吗?在价格和价值偏离的背景下,每一个牛市总是上升和下跌一次,上升得越多,损失越大。
创业板的市盈率仍在50倍以上,中小板的估值接近40倍。更不用说纯垃圾股和主题股的估值了。
让我们再看看全球市场。美股和港股年后都有所上涨,尤其是美股和纳斯达克创出历史新高,但即便如此,它们的市盈率仍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
截至5月5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不到20倍,S&P 500刚刚超过20倍,纳斯达克也超过20倍。恒生指数和恒生国有企业指数都在10倍左右。除英国富时以外,其他成熟的欧洲市场基本上不超过20倍。
然而,在国内股市估值较低的上交所a股、上交所50和上交所180的股价都在10倍左右。但是这种现象遭到了韩志国教授的攻击。
笔者重申一点,支持严格监管不减持,特别是大股东减持,尤其是当前二级市场价格远高于其投资价值时,以防止大股东套现。在现阶段,有必要保护二级市场的利益。
两次超级IPO的启示
在韩志国的三条建议中,对市场体系建设最大的危害是对发行新股的质疑。在过去的20年里,ipo和货币流通的话题从未停止过。
根据韩志国微博的观点,ipo表面上是消除了新股排队的“堰塞湖”,但实际上是将“堰塞湖”从场外转移到了场内:三年内,这批新股将产生10万亿的禁售股,股市面临更大的风险。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5月22日,a股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减持49.08亿股,共减持750.96亿元;有103家上市公司遭受大股东减持,其中3家公司大股东减持金额超过10亿元。
所谓的ipo引发10万亿堰塞湖是一个混乱的概念,更不用说10万亿中国有大股东的数量了,而且减持的可能性也不高。其次,解禁是市场的正常现象,成熟市场也是如此。是价格预期和价值判断决定了在二级市场是买入还是卖出。
即使如文中所述,截至今年5月22日,与目前超过40万亿元的流通市值相比,750亿元的非减持金额并不算过分。是不是因为不降价导致市场下跌?
当市场下跌时,它会放缓并停止ipo,这可能是近20年来误导散户投资者的一个论点。目前,韩志国的言论已经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支持阵营。一方面,散户投资者全力支持,以各种股票吧和微博评论区为例,基本上都被支持者占据了。另一方面,专业人士对他们的观点嗤之以鼻,在微信朋友圈和雪球上,感叹他们的观点是业余和肤浅的。
作者以2006年的国航(601111)和2007年的中石油(601857)这两个典型的超级IPO为例,告诉大家事实与股评家的评论和散户的观点相反
2006年8月18日,a股仍处于长期熊市,国航的发行遭遇冷遇。最后,很难买到a股。同一天,上证综指开盘报1598点,国航的开盘价为2.16元。2017年5月26日,最新交易收盘价为9.99元。
我依稀记得国航首次公开募股时的悲惨情况。
2006年7月30日,国航的线下配售极其冷淡。在200多家有资格报价的机构中,只有36家提交了申请表。其中九个故意拼错价格或其他信息,使报价无效。CICC估计,认购总额远低于预期,仅为计划发行总额的28.65%。
此次ipo的失败似乎已经得到了解决,嘉实基金的1.19亿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IPO,成为国航IPO唯一的公募基金股东。
第二年,国航的最高价格达到30元,上涨了10倍。不用说,2006年国航上市后,嘉实基金市场也进入了牛市。嘉实基金敦促王贵文参与此事,以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名
相反,中石油的上市是在2007年的牛市中,当时受到资本和市场的热烈追捧,开盘价高达48元。到目前为止,进入市场的投资者也许只能在梦里解决问题!
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上市,资金被热情地追逐。发行价为16.7元,开盘价直接飙升至48元。上证综指在同一天开盘报5748点,自那以后上证综指一直在下跌。在中石油的故事中,最近的收盘价是7.8元。
据韩志国微博报道,新主席上任以来,中国证监会已经发行了455只新股,在一级市场筹集了近3000亿元。
截至2017年4月,沪深两市a股总市值为54万亿,流通市值为42万亿。2017年第一季度,仅公共基金的总规模就达到9.21万亿,而私人基金的总规模超过了公共基金,在2月底达到11万亿。根据一份研究报告,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达到126万亿元,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
3000亿元的集资金额占流通市值的不到1%。我们如何得出ipo导致市场下跌的结论?在我看来,ipo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这是股评家所不提倡的。
事实上,无论是首次公开发行还是不减持,核心问题都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偏差以及市场投资者的判断。在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背景下,谈论金钱是荒谬可笑的。
ipo应该放缓还是应该受到鼓励?不要把融资和金钱混为一谈
坦率地说,这不是股评人第一次抨击中国ipo,因为股市下跌后,监管当局面临巨大压力。此时,为了迎合投资者的愤怒,很容易抛出“圈钱”之类的论调,但这只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干扰长期的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市场和投资者最讨厌的是圈钱行为,因此不应将其等同于ipo,也不应混淆这两个概念。
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管资金的流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上市过程中的欺诈和经营中的责任缺失等。正常的首次公开募股融资,特别是优秀企业的融资,不应放缓,但也应大力鼓励和支持。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在于互联网。然而,由于规则和其他原因,大多数国内互联网公司选择海外上市。腾讯、阿里、百度、360等。失去了他们的财富。为什么经济学家不反思这个问题,每天看着这些股票上涨,却没有机会分享它们?
五月,美国科技股集体暴动,苹果成为第一家市值8000亿美元的美国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其股价飙升了33%。
中国股票公司阿里巴巴的市值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莫莫、京东等一大批股票涨幅均超过30%。腾讯市值3350亿美元,已成为香港股市最大的公司,占恒生指数总市值的16%。
相反,a股创业板今年迄今的跌幅已超过10%。作为今年最大的跌幅,该行业在散户投资者手中被突然击碎,散户投资者占科技行业流通市值的45.4%。
总是抱怨海外股市已经上涨,a股已经赢得了世界,我们应该看看成熟市场上涨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只看到海外股票市场的崛起,却看不到背后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基础。一方面,我们说要完善证券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又迫使监管当局倒退。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是要选择好的目标,给好的股票高的价格,不要买坏的股票。为什么这些没有投资价值的目标应该参与?为什么不在发行失败前用脚投票呢?
根据韩志国微博的分析,5月27日宣布的最新ipo有四个变化:1 .今年首次发行的新股数量少于10只;2.每周两次的审计会议本周只开了一次,取消了一次;3.今年平均每周新股发行募集资金约60亿元,但本周仅为23亿元,降幅较大;4.创业板的发行企业数量首次从三家变为一家。
目前,ipo至少已经放缓,这是审计系统在指数面前的又一个妥协。
以基金产品的审批为例。就在几年前,基金产品还处于严格的审批制度下,基金公司派专人到监管部门审批,一年发行两个产品。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哪家基金公司能够办理产品发行将在市场上占据巨大优势,并具有明显的机构红利。
几年前,中国证监会的前身对该产品进行了改革,并发布了产品认证。一些基金公司每年发行数十种产品,让基金公司拥有发行的全部权力,并让它们有市场选择。
因此,有了更多的产品,空.的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基金产品发行的自由化,基金公司根据自身能力做得更多,不能发行基金产品的公司也不会发行基金产品。相反,市场已经进入良性状态,基金公司不需要在证监会的审计上投入太多资源。
至于放开ipo对打破上市公司机构套利、降低上市公司壳值、引导价值投资、真正维护中小散户投资者利益的意义,还有机会详细讨论。
不能抑制次新和高交付?投资者的糖衣炮弹
韩志国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停止打压个股和板块。据媒体报道,目标是安全,新的和高。
我不评论熊安区。高交付是一个数字游戏,这是上市公司毫无意义的炒作。毫无意义的高交付应该被完全禁止。然而,在a股市场,这种数字把戏是无止境的,投资者也渴望它。
不用说,在暂停ipo的同时,有必要在二级市场上对次级新股进行投机。减少首次公开募股也将推高次级新股的投机。如果你不买市场上估值低的股票,你必须买市盈率高的次级新股。投资逻辑是什么?这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是投资者的糖衣炮弹?
一些市场参与者评论道:投资者对二级市场上市盈率倍数较高的老股票嗤之以鼻,不得不购买几十倍市盈率的新股票。即使在新股在多个日涨停板上市后,它们仍敢以高于市盈率100倍的高价进行投机。
然而,在解禁后,这些二级市场的泡沫显示出了其最初的形态,规模限制的原始股票成本甚至只有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十分之几。即使他们暴跌了90%,他们仍然有动力套现。
股评人有没有想过,这是ipo市场的一个奇怪现象,把市场的下跌归咎于ipo,发行了太多的新股,同时又贪婪地炒作新股,把监管部门的指导作为市场下跌的原因?必须说,这是股评家意见分歧的具体表现。
看到一个成熟制度的结果,却无法承受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阵痛,这是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表现。
一些不负责任的股票评论家误导了市场和投资者,这已成为股票市场的一大公害。这个群体在市场上有很强的话语权,有一顶大帽子和一堆似是而非的观点。如果达克斯茅斯误导了这个国家,那只会产生来自公众舆论的压力。
不得不说,股市的黑嘴是导致投资者陷入股市的一个重要因素。监管者可以与经济学家讨论股市理念,也应该坚持公开引导投资者,建立证券市场的良性制度基础,这才是投资者利益的真正保障。
经济学家和股票评论家
我对经济学家韩志国了解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像一个股票评论家。
百度上的信息是:韩志国,经济学家,教授,北京国家财富研究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从事研究和领导工作。
当然,也有人把韩教授以前的观点贴在网上和大家分享。我不会评论如何去做:
这让我想起了刘对股评家的批评: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标题:韩志国“碰瓷”刘士余 韩三点要将A股逼回老路?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