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1字,读完约2分钟
近日,成都“学习与思考”培训机构被勒令整改,中小学生课外培训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目前,中小学生火热的课外培训不会因为一个机构的整顿而消退。一方面,主管部门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如何从多个方向和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另一方面,各方都应该正视如何真正减轻青少年的负担,以及应该减轻谁的负担。
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强劲,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市场机遇吸引了各种社会资本和投资者。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借用知名机构办学进行欺诈、夸张和虚假宣传;追求低成本,减少学校条件,缺乏安全性;员工和培训教师混杂,教学方法不规范,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在培训中产生心理伤害或人格扭曲。
对于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必须加强检查,打好“组合拳”。有必要提高准入标准,特别是在准入过程中,对教师、学校条件等因素制定更严格的标准,防止劣质机构进入市场。有必要在准入阶段结合教育的社会责任,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和考核指标。同时,过程监督是亮点。要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学过程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社会监督公共平台,鼓励家长和学生参与对培训机构的监督,推进培训机构的规范化过程管理。
应该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集中度低,培训科目多,并且有大量的“车间式”和“游击队式”的培训机构可供多人使用,这也导致了培训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频发。必须明确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
目前,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何家长会涌向中小学的教育培训机构,而管理部门却不理解和支持他们?归根结底,如果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机制保持不变,学生和家长肩上的“负累”将难以减轻。中小学流失的“负面”只转移到课外辅导机构,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和成本,也导致多元化市场监管的困难,违背了减负的初衷。甚至在很多家长眼里,声誉好、成绩显著的培训机构也是“救命稻草”。
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必须符合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目前,中小学教育正朝着减轻负担和参加考试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一天的工作。减轻负担并不意味着提前离开学校,进行自由活动,而是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丰富性,而不仅仅是结果。同样,中小学教育和培训机构不能做相反的事情。要重视能力、质量等相关内容,抓住行业监管和重组的机遇,树立行业发展的典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黄鑫)
标题:让青少年教育轻装前行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