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9字,读完约3分钟
一部新华字典、一款应用程序和一张40元的钞票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场“知识风暴”。
“知识”,因为《新华字典》承载了几代人的教育情怀;“风暴”,因为用户几乎是片面地打开了吐痰模式。“价格有点高”,“字典容易使用,而且收费不合理”,“不能给予表扬”……字典已经被做成互联网和手机,但它还没有赢得表扬。尽管一些网民评论说“好的东西应该传下来”,但这场争论已经将公众舆论引向了知识支付的层面。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得更好是急需研究的。
积极拥抱互联网,任何与时俱进的知识变革都应该得到肯定。在传统意义上,《新华字典》要么简单要么笨重,既便携又笨重,但这是第一次进行“网络附加”。将数字版与纸质版进行比较,通过语音广播和阅读,按顺序编写动画等。这些应用程序的功能让习惯于翻纸的人大吃一惊。毕竟,他们可以从声音和绘画等多个角度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新华字典》紧跟时代的创新,将这一启蒙工具打上时代的烙印,赋予大多数人的成长记忆以时代的特征,并为这股新潮流喝彩。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用户和市场是最好的赞美。《新华字典》的“应用导向”没有错。人们质疑性价比。无论是免费版每天查两个字,还是官方版40元,都不能改善用户体验,也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如果说《新华字典》曾经在知识教育和普及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现在它的受欢迎程度正在下降,用户愿意接受的是差异化服务和有趣的指导。无论多少情感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内容来匹配,否则,一味强调支付将会失去用户或损害品牌。只有当知识普及真正转化为知识升级,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才有价值和代价。
近年来,“知识不再是免费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不仅保护知识产权,而且尊重知识和鼓励创新。因此,互联网领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知识内容创业浪潮,受到资本和市场的青睐。虽然知识支付已经开始进入公众,但它不是“有内容的地方就应该收费和赚钱”。公共知识、大众知识、常识知识等本质上属于公众,应该免费。只有独特的知识产品和再加工的知识系统才能进入市场并赢得口碑。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户有权用脚来选择和投票;企业有权发展,必须讲质量。
像《新华字典》一样,要想在知识创业中名利双收,就需要进行深度开发和创新。它能否从汉字查询发展到知识树,能否进行古今汉字释义教学,能否开发汉字象形产品等等,都是知识的衍生和再创造。归根结底,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可以有市场价值,或者它可以是一种鼓舞人心的阅读体验,而不是拿着书本;或者它可以是专业领域的经验分享,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指示;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方法指南,用来做一顿好饭,练一手好手,唱一首好歌,而不是贴一本教科书。发现知识并不难,但导出知识并增加其价值却很难,这正是用户的潜在痛点和需求。
知识是精神食粮,使人聪明,但它不是工具,知识生产本身是工具。即使是面向市场和面向用户的,“知识”总是廉价的,也许人们不是为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讲付费,而是为产品背后的人的创造付费。因为人是目的,知识媒体促进的人的发展是一笔真正的无价财富。
标题:人民网评:40元的新华字典APP,值吗?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