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9字,读完约3分钟

“几年前微信首次出现时,相关方的反对声音很大,但我们抵制了这种声音,决定在标准化前‘看一看’。如果你还用老办法控制,你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微信了!”在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举了这个例子,要求政府部门对各种新形式和新模式采取“包容和审慎”的态度。

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最近没有提出“包容与审慎”。今年年初,NPC和CPPCC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本着鼓励创新、宽容和审慎的原则,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随后,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座谈会上再次提到了这一术语:探索既有必要的“安全阀”和“红线”,又能适应创新发展的审慎监管体系和机制,使新的动能健康成长。

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能够让政府“上位”的声音意味着对改革的阻力比预期的更大;另一方面,它表明,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社会治理体系中,进行改革或保持改革成果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阻力。微信并不是唯一一家通过“从上到下”实现创新的公司。2003年推出的支付宝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在线移动支付方式,面对更加险恶的市场形势,一些“关联方”也提出了“不赞成的声音”。但如今,包括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内的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非常流行。移动支付在中国社会的使用习惯,在每个角落都在超越,已经把许多发达国家抛在了后面。社会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给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尽管仍存在各种问题,但包括微信和支付宝在内的许多创新不仅幸存了下来,还带来了之前被怀疑的各种负面影响。通过各种努力,包括监管手段的创新,情况并不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糟糕。然而,“仍用老办法控制”的想法实际上在不同的领域是普遍的。

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老办法不改”惯性思维的根源首先是对监管能力、成本和效果的考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许多创新产品仍然沿用原有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不仅管理不善,而且可能无法管理。如果监管部门偷懒,很容易直接控制它。此外,一些创新产品产生额外的管理成本,这些成本被转嫁给政府部门,成为新的负担。比如分享自行车。最后,创新型企业挤压了原有的地方传统企业,而传统企业不可避免地与地方利益相关。当面对“外来”和“新生”的创新产品时,被排斥和扼杀在监管之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反应。

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再想一想,尽管近年来有许多创新产品通过“看顶”和“看它”而焕发了青春,但是否有任何创新能够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因为监管当局因追求完美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未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和增长?甚至一些创新想法也会因为担心苛刻的监管环境或缺乏稳定的预期而消亡?从宏观上看,这种情况可能很少见,但从微观上看,它不一定不存在。

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对策。当国家的上层达到“顶到顶”和“看一看”时,从监管当局来看,恐怕有必要“照照镜子,洗个澡”。“包容与审慎”本应成为新改革阶段的“新常态”。所谓宽容不是对创新者的一种关怀,而是尊重创新的必然结果;谨慎不是监管者的自我修养,而是敬畏法治的必然结果。

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作者是金融专栏作家)

标题:让“包容审慎”成为政府监管新常态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