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7字,读完约3分钟

尽管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增长,但其背后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低端同质化加剧、产业链缺失、关键技术落后等。作为业内企业,没有必要静下心来,放开手脚,加快软硬件研发,打破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经济日报:谨防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5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0057台/台,同比高速增长47%。今年前五个月,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长了50.4%。然而,在快速增长的背后,机器人行业的低端同质化越来越令人担忧。

经济日报:谨防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

缺乏产业链是机器人行业的一大难题。在机器人产业链中,中国没有能够提供大规模、可靠减速器的机器人核心部件企业。产品基本上被外国公司垄断,国内机器人制造没有议价能力,导致国内机器人成本较高;在中游,本体等核心技术也被国外品牌所控制,大量企业在下游系统集成中相互竞争。由于产业链不完整,家用机器人的设备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装卸等一般工业领域,以及一些简单的生活应用,如扫地、擦窗、儿童玩具等,在高端市场被边缘化。据统计,国外公司在多关节机器人市场上占90%的市场,在难焊领域占84%;在高端汽车制造业,外国公司占90%。国产机器人出货量大但利润少,而国外机器人数量少但利润丰厚。

经济日报:谨防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

国内机器人行业低端同质化加剧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思维。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去年,9万台的销量接近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并连续四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一些数据预测,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5万台。快速扩张的市场使得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从中获得了份额。一些创业团队有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建造一个机器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一些地方政府追随机器人产业的趋势,通过大量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条件吸引机器人企业落户,只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机器人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导致一些工业园区只吸引零星企业,难以形成规模集聚,浪费有限的财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目前中国生产机器人的企业有800多家,但大部分都是以装配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整体规模小。同时,有40多个工业园区专注于机器人开发,低端过剩已经出现。

经济日报:谨防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

机器人是一种高科技、高集成度、高投资的工业产品,被誉为“制造皇冠上的明珠”。然而,我们不能匆忙吃热豆腐。面对中上游产业链缺失的现状,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放开手脚,加快上游组件的研发,以解决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从政策角度看,要进一步整合行业创新资源,推进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质量和可靠性的提高,开展机器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同时,要防止无序扩张,从加强规划引导、提高准入门槛、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规范行业发展。

经济日报:谨防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

在资金支持方面,有必要改变目前对机器人行业的支持方式。目前,各级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拨款支持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对申请环节的支持主要集中在购买价格补贴和申请奖励,以及园区优惠的土地出让金。由于国外企业在产业链中牢牢占据高端和先进的机器人领域,大量的财政资金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补贴,使得强者更强,这不利于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培育。财政资金应当将补贴重点向R&D阶段倾斜,重点解决关键技术,并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技术开发费加扣除等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的自主R&D能力。

经济日报:谨防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

同时,企业还应树立错位竞争的理念,加大对机器人上游产业的投资,加快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在机器人产业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这样可以有效打破机器人产业的低端同质化模式,实现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梁瑞)

标题:经济日报:谨防机器人产业低端同质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