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3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增长动力新旧交替,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多样。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国内经济发展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
对于处于国民经济命脉地位的银行业来说,全面深化对外开放至关重要。它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为开放而开放”,而应该走一条“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道路。
首先,银行业有必要对外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迅速,但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开放程度仍然相对有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还不够激烈。在一些对外贸易和投资领域,许多国内商业银行“规模小”、“经验不足”,而外资银行“做不到”或“吃不到”。
例如,虽然中国银行在世界上的网点越来越多,但新来的中国银行在国外的商业基础、个人关系和行为并不一定非常成熟。中资银行在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服务时,可以通过与境外母银行或同业银行的集团内跨境合作,在关系维护、业务洽谈、沟通联络等方面为相关客户提供帮助,并协助境外母银行或当地中资银行为境内外中资企业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显然,这种合作将有助于提高中国银行(601988,BUY)(港股03988)协调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同时,银行业对对外开放非常敏感。一般来说,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仅直接处理普通人的财产(603,883,买入),而且是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如果银行业的开放步伐过快,即使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很容易得不偿失。
例如,中国大多数地方银行都是独立法人。如果允许外资银行以分行的形式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它们之间的经营成本将会不平等。因为中资银行作为法人实体,需要有充足的资本,而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没有资本约束,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如果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流动性比率等方面不能平等对待。,外资银行将很难获得对从海外筹集资金在华放贷行为的有效监管,这将明显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
因此,营造有利于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的监管环境,实行全程国民待遇,有效把握对外开放与维护金融安全底线之间的平衡,是银行业持续有序对外开放、事半功倍、互利共赢的重要前提。
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能力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监管当局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这将有助于中资企业在上市、发行债券和投资海外并购时获得更好、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也是中国国内银行业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的积极信号。
可以预见,在“循序渐进”的开放节奏下,中国银行业必将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标题:银行业开放要“步步为营”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