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7字,读完约6分钟
十年后,互联网上充斥着免费内容,盗版猖獗。也许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认为他们不用离开家就能实现他们的知识。
10年后,仅仅依靠10分钟内的音频,穿插一些音效,并从媒体上获取金融知识的吴晓波,在音频分享平台喜玛拉雅上,每年可以在这个频道上卖出180元的价格,其播放次数超过750万次。
习惯在网上吃免费午餐的人正在逐渐改变他们的口味。
新的渠道、个人和平台纷纷涌入
当内容支付的新入口形成时,媒体tuba和平台蜂拥而至。
2012年,从传统媒体“出走”的罗振宇以“爱智慧、求真理”为口号,推出了“罗吉思维”自媒体,覆盖微信公众订阅号、知识脱口秀视频节目“罗吉思维”和知识服务app: Get。
"信息可能永远是免费的,但知识可能是收费的."罗振宇说,今年3月,他停止了“罗记思维”视频栏目,转而将内容支付应用的音频版改为“get”。他说:“你至少要花一美元才能读到这篇专栏文章。”。
罗振宇依靠“罗吉思维”各种平台沉淀的用户,实现了内容计费。
“知识网红”是像罗振宇这样的个人知识产权的通称,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成为意见领袖。
除了自媒体之外,聚集了来自各个领域的“知识网络红”的内容平台也渴望移动。
2016年,知识经济带来了强风。智虎推出了在线问答“了解生活”。据智虎去年9月发布的数据,在推出的前四个月,知网共举办了557场比赛,平均每场比赛时长72分钟,人均消费52.08元,重复购买率为37%。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的一张现场演唱会门票定价为499元,在空售出了200张门票,日均收入为10万元。
在网络广播领域,去年喜玛拉雅还推出了支付专区,并在知识支付领域打造了“双11”——123知识嘉年华,这是中国第一个内容消费节。12月3日,喜玛拉雅fm的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相当于2009年第一届“双11购物嘉年华”的最终销售额,喜玛拉雅应用跃居应用商店最畅销榜单的前5位。
艾瑞咨询的《2016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为新媒体内容付费,15.6%的用户愿意付费但尚未付费。不愿意为新媒体内容付费的用户数量从两年前的69.7%下降到去年的50.6%。
为什么人们愿意付钱
“百度一下,你就会知道”,这是搜索引擎带来的便利。然而,在现实中,你会发现即使百度一下,你可能还是不“知道”,因为搜索引擎充斥着答案,而且往往“回答不相干的问题”。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Aiji,净值,信息)就像大海捞针。在web2.0时代,大量的社交媒体诞生了,它们每天输出大量的信息,使得信息超载。我们的大脑吸收能力有限,面对海量的信息,这显然是不够的。
“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科技公司更多地依赖于自由消费模式。然而,随着内容的迅速增加,质量却没有跟上,用户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过滤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愿意为能够确保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内容管理人员支付更高的费用。”艾传媒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娄美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去年年初,微博正式为微信公众账户的高质量作者开通了一个绿色通道。优秀的自媒体作者可以通过加入“媒体微博签约”获得商业实现。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两个平台之间对自媒体人的竞争显示出高质量内容的稀缺。那种稀有的东西很贵。36英寸媒体公司总裁冯大刚说:“高质量的内容本来就是有价值的。支付特定知识的费用符合用户需求,也是媒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用户创造内容(ugc)模式兴起的时代,一批意见领袖已经诞生。在知识界,他们被称为知识精英,他们已经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和高质量内容的守门人。“知识网红”依靠粉丝效应吸引粉丝的持续关注。同时,有价值的信息使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就是在决定付钱之前先认识这个人,在走之前先了解他一点。”购买了付费直播节目并了解live的杨小姐说,她愿意为演讲者付费,因为她“觉得这个人会谈论干货”。
此外,在线付费内容的低价也吸引了用户。曾经花钱看微博问答的用户小玉(音译)说:“如果发问者花钱问博主,我花一元钱就可以看。”因为它更便宜,而且所提的问题对我更有吸引力,所以我读了它。”
不是每个人都能吃一个大蛋糕
内容支付是一块大蛋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想从内容中获利的“答案”一直处于两难境地。
2016年,由创始人纪打造的问答产品《分而治之》正式推出。在这个软件上,每个人都可以为接受问题设定自己的价格。被询问后,被调查者将在60秒内用语音回复并获得设定的收入。其他用户可以通过1元的价格窃听问题和答案,提问者和被提问者将各得到一半。
从5月15日,产品上线后的第24天起,“问答”就形成了50万个问题和答案以及19万次付款的“记录”。
倒了一壶冷水。
2016年8月,由于技术升级,答案被暂停了47天,用户无法登录。当他们再次回到这个领域,答案是“瘦”,许多部分和内容被清除,三个主要的专栏主要是推广:健康,工作场所和科普。
据媒体分析,诸如“回复”等媒体在增加粘性和流量时遇到了两个问题:语音回复没有主导社会讨论;知识共享和知识实现的开放性是不同的。越强调实现,它的开放性就越弱,这与强调社会化形成了天然的矛盾。
与单词相比,发音的不合理性在知识实现领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持续的挑战。心理学家王冰认为,真正的学习不可能是分散的,喜欢转换知识岗位的人可能无法将分散的知识嵌入到自己的系统中,收益也不会很大。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后,他们可能会迷失方向。
另一方面,网络侵权也打击了一些知识精英。因为这是可以实现的,高质量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被抢走,剽窃在媒体上也很猖獗。有些人努力写东西,但成为别人的婚纱。此外,如何让观众在获得内容后愿意购买而不后悔是内容制作者的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时,毫无疑问,实现知识的难度将会增加,那些想用知识换取金钱的人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
与其在雾中看花,在水中看月亮,每个人都想借用知识精英的智慧来看到一个更丰富的世界。音乐评论家邓柯评论智虎:“许多答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在这里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式。”(文本/秦雪)
标题:知识换钞票这事儿 怎么就成了新风口?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