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6字,读完约2分钟
清明节期间,一些媒体记者走访发现,在墓地市场的背后,有一个利润丰厚的墓地销售中介集团(港股00494)。他们掌握各种墓地资源,通过在线接触和线下交易与消费者联系,并从他们出售的每个墓地获得高额佣金。同时,在公墓销售中介市场上,也存在着非法出售“公益性墓地”和非法公墓的隐性交易。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六。例如,在北京这样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因死亡造成的葬礼需求超过10万。不足为奇的是,如此巨大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和基本的满足,一个专业的墓地销售代理诞生了。事实上,无论这些中介机构是否合法,交易的高额佣金是否会增加经济负担,客观上会给死者的亲属带来方便,但却实现了他们给予死者最终归宿的愿望。
虽然许多城市都有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墓地,但公益性墓地既有户籍的限制,又有土地资源供给的瓶颈。城市规模越大,瓶颈越突出,满足总体需求的比例越低。大量需求只能通过经营墓地甚至非法墓地来满足,这导致墓地价格虚高,并滋生了囤积土地和盗墓等混乱。
归根结底,死者很难以低成本获得“一尺黄土”。为了控制“墓地经济”,除了完善立法、加强监督执法、规范和维护基本秩序外,恐怕还应该围绕这种基本的民生权利从供给方面进行改革,给予有效的满足,并通过精细化设计来引导墓地改革。
一方面,城市应增加墓地的储存和供应,以覆盖民生,如绿化和利用郊区和城市周围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荒山,以确保供应面积与城市人口规模基本匹配。另一方面,推进以人为本的生态殡葬改革,不能简单地让殡葬让位给生态,而是要促进殡葬与生态的融合,趋利避害。
例如,政府提供山区,建立公益性生态葬林,由政府和居民共同建造和分享。居民以认领树木的形式获得不低于墓地平均水平的生态墓地,条件是他们放弃硬化的坟墓和纪念碑,并遵守生态墓地管理条例。
同时,政府提供必要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等等,以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来满足社会的殡葬需求,在契合中实现双赢,通过供给和约束来扩大对生态殡葬的认同,并逐步形成主流。
标题:治理“墓地经济”需要供给侧改革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