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2字,读完约3分钟

鲁迅谦称:“我对自然美,对自我怨恨不敏感,即使向良辰美景鞠躬,也不怎么感动。” 他很少即兴抒情诗词,《新秋杂知(三)》中写道:“昨晚闲逛,听见蟋蟀在野菊下叫,感觉很美,诗兴勃兴,作两首新诗,把这两首诗转换成古文,“野菊性官下
这种“野菊蟋蟀图”不是恶搞。 根据鲁迅好朋友许寿裳的回忆,一方面批评文人悲秋多为无病装痛,另一方面嘲笑文言取笑风雅很难解开。 20世纪30年代,许多文人不敢正视现实人生,大谈风花雪月,鲁迅说:“报纸上充满了关于‘秋天’的大小复印件:秋天、悲秋、哀秋、责任秋……等。 为了趋势,我想这么做,但总是做不到。 在“悲秋”、“想要幸福就羡慕”的黑暗社会环境中,一点知识分子、蝉、或者眼里只有自己的小悲伤,孤独的鸿毛、落叶、冷雨……让他们伤心。 这是以前文人懦弱情绪进一步扩大的表现。

【要闻】鲁迅诗词里的秋天

鲁迅一生写过六十多首旧体诗,其中涉及秋天的大约有十首。 在他送给亲友的诗中,秋天经常指季节,但其余的东西有很多象征意义。 鲁迅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正是中国风雨如盘,灾难深重的岁月,先驱们痛苦地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继续探索民族自强自立的道路。 在鲁迅眼里,当时的中国社会就像万物凋零的秋天,风刀霜剑逼人,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在悲观绝望中沉没。 范爱农是典型的例子,“风雨飘摇,馀怀范爱农。 ……世界尝到了秋天的痛苦,人类一直很穷。 ”。 范爱农的人生理想在现实面前幻灭,他无法摆脱黑暗社会的罗网,但鲁迅“躲在小楼里统一,管理冬夏和春秋”。 在《自嘲》中,鲁迅表现出精神坚韧和坚强,他以决不妥协的斗志,成为进步文艺界的一面旗帜。

【要闻】鲁迅诗词里的秋天

鲁迅生前的最后两首诗,都以秋夜为主题。 寒冷巩固大地,形成满目疮痍,民不言生,“秋夜”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 1934年秋天写的《秋夜有感》和1935年末的《亥之年残秋偶作》,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最深切的担忧。 特别是“亥年残秋”,瞄准了日本寇占领东北三省、向南侵略的机会。 面对国难的严峻现实,鲁迅对笔下怀有沉痛的悲愤之感。 “曾震惊秋肃,面对天下,敢送春温去笔端。 ”。 鲁迅毫不掩饰自己的悲凉和寂寞,但他相信黑暗会过去。 “星斗阑尾”,曙光在前。 正如许寿裳评价的那样,“这首诗哀悼民生憔悴,状心浩茫洋,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无处栖身,苦斗在益坚,悲凉孤独中,寄托着燎微的希望。 ”。

【要闻】鲁迅诗词里的秋天

在关于古今秋天的诗歌中,鲁迅的诗句虽然不是最有才能的,但最富有思想。 我不是最难过的,但我最担心也很生气。 不是最美的,但是最深的。 因为他深入接触民族的危难,投身于孤独和绝望的抗争,依然坚守着对光明的信念。

标题:【要闻】鲁迅诗词里的秋天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