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6字,读完约5分钟
8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13日文称,马六甲的困境成为了中国能源不安全的代名词。 遗憾的是,许多专家学者有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已经提出的应对措施不能比较有效地缓解和解决“困境”。 解体后,没有必要高估“马六甲困境”对中国海运安全的整体负面影响。
副本摘录如下。
“马六甲的困境”无疑已成为中国能源不安的代名词。 遗憾的是,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有多种模糊和错误的认识。
根据最近主题研究的体会,这里试图解决一些相关的重要问题,推进中国人对“困境”问题的认识。 这里讨论的问题是“马六甲困境”的正确内涵是什么? 学者们提出的解决马六甲困境的措施比较有效吗? 而且中国的下一步该怎么应对?
马六甲困境的正确含义
研究表明,学者们在提到马六甲的困境时,首先是运输能力饱和说(运输能力处于饱和状态,浅航线限制了通行船的吨位),和平时期的危险因素说(海盗、恐怖主义、事故引起马六甲海峡的飞行,在这条通道上高
“运能饱和说”是不了解情况者的说法。 受港口pm和装卸设备等的限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船无法接待的饱和状态,与此相对,马六甲海峡是免费的国际通道,过去的船的通行时间只会延长,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船无法通行的“饱和状态”。
那么,如果把明显延长通行时间理解为“饱和状态”的话? 根据新加坡海事港管理局委托给某机构的专门研究,2007年停泊在马六甲海峡通过的船为9.1万艘,据此运输量增加了3倍,船的通行时间依然保持在现在的20小时以下。 即使运输量增加5倍,现有船只的通行时间也不会延长。
也就是说,马六甲海峡离“输送量饱和”还没有那么远。 那么,浅窄的海峡航线限制了大型油轮的通行吗? 经过反复疏浚,海峡完全可以通行30万吨超级油轮。 中国和日本的多个这种级别的油轮经过这条航线。 绕行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的超级油轮是少数。
在和平时期的海运安全方面,大型船舶意外沉没或爆炸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用现有技术解决这样的事故并不难,拖事故船舶也不长。 近两年,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发生了轮船相撞事故,但对航运没有明显影响。 19751995年期间在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发生的事故每年在637起之间,其中冲突事件每年113起,对航运影响不大。
恐怖主义活动在马六甲海盗活动中占很小的比例,2004年以后,国际海事组织报告的马六甲海盗活动事件持续减少,2008年和2009年只有2起,马六甲海峡是比较安全的航线。 没有必要高估这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来威胁自己。 另外,船还可以绕行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因此增加的价格对大中型船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非和平时期的海运安全使美国首先担心封锁马六甲海峡。 在这种情况下马六甲的困境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是,这种困境能解决吗?
解决马六甲困境的措施效果
学者们提出的应对措施包括泛亚石油大桥(包括中俄原油管道、中亚中国油气管道)的建设、吉大港到云南昆明的管道建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到新疆的管道建设、缅甸实皎港到云南昆明的帕
遗憾的是,这些应对不能比较有效地缓解和解决困境。 克拉拉运河和克拉拉管线在短期内没有建设的可能性,即使建设了,考虑到美国驻扎在泰国的事实,也无法摆脱美国的封锁和控制。 对于要建设的油气管道,破坏固定有精密制导导弹的长陆上油气管道是非常容易的。 战争中,其他国家可以选择中国国内的管道插手,麻痹。 战时,国际油气管道没能实现“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目标。
中国迅速发展远洋海军对抗超级大国也不是可能的方法,这需要很长时间。 而且,这可能会陷入海上军备竞赛。 在这样的竞争中,中国没有什么胜算,有可能使中国陷入军备扩张那样不安全的困境。
总之,这些应对并没有比较有效地缓解或解决“困境”。
下一步怎么样?
一个基本评价是中美发生全面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第一个理由是,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没有胜利者,核大国不会陷入全面的大规模战争。 其次,现在美国不容易召集同盟国对中国实施制裁,美国自己也不太可能因为台湾与中国大陆长时间为敌。 因此,没有必要高估“马六甲困境”对中国海运安全的整体负面影响。
关于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重点要解决的是和平时期的能源安全。 为此目的可以做的主要有:。
(一)增加国油国运比重,特别是迅速发展2032万吨超级油轮,少量快速发展32万吨级以上的特级油轮。
(二)除了与两海峡第一采用国、马六甲海峡沿岸三个国家合作,派遣现有人员参与新闻共享中心的活动外,中国还必须更积极地参与海峡航线安全的管理。 在这方面,中国可以适当借鉴日本的经验。
标题:【要闻】外报:中国"马六甲困境"被高估 下一步如何办?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