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9字,读完约3分钟
文/黎明
“失踪了”、“自愿了”、“小康了”、“就业了”等新词流行后,最近流行了“成长了”一词。 原因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是14638元。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加11.2%,农村居民增加8.1%,远高于上半年7.1%的经济增长率”。 如果这种情况属实,就意味着居民的收入第一次赶上gdp的增长率。 大家对此非常认真,在网上开展了“日光浴”活动。 晒黑了,读者得出了“工资涨不了”的结论,大家的收入“增加了”。
这种舆论在向国家统计局显示严重虚假的同时,还拥有“人口普查数据”和“大规模民调”等佐证,因此对“公信”的杀伤力相当强。 2009年8月7日的《新京报》报道了国家统计局的应对措施。 统计局认为“正在增加”是误解,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迅速上升是工资整体增加过快的原因之一。 此外,统计局承认工资统计范围太小有缺陷。 全国约3亿城市的就业人口,工资统计仅复盖约1.3亿人。
读者自发的“日光浴”,大家的“直觉”符合客观情况,但统计局的回答实际上是认可的。 统计局还承认,员工工资在9年间最低,大部分居民的工资确实没有增长,但平均工资上涨也是实情,但很多人没有参与形成平均工资的过程,大部分工人对平均工资的上涨没有“贡献”
国家统计局这次比较了读者对疑问的回答,态度坦率的同时,引用的资料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成长”是误解”的说法和自己的解释是矛盾的,除此之外,我认为其他的道理还是合乎逻辑的。
统计局的说法相反证明了“成长了”的说法,明确了“成长了”的首要原因其实是“世代成长”,因为是“政策要素”,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增加比公司快,名义上包括整体在内的平均工资
“世代成长”证明有比“成长”更坏的现实。 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冬天”中,“机关事业”集团,特别是“公仆”们的经济形势不冷,被服务的劳动大军自己代表“加薪方向”,给予居民“名义增收”待遇。 再有,从这些资料来看,牵引经济和内需的作用有限,还没有比较有效地支持这个应该支持的集团,是否进一步扩大了分配的不公正和贫富差距,也应该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
“工资统计范围太窄”和平均工资上涨的“正常现象”,其实应该是“惊人的事情”。
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关于平均工资上涨的原因说:“在金融危机中,工资低位的岗位和公司减少,工资高位的岗位和公司变化很小。” 这么说吧,破产和开车困难的公司越多,我们就越能统计高水平的平均工资。 金融危机越严重,失业人口越多,我们的统计数据反而表明“形势大好”。 这不是病得很重的证据吗? 公共各种无力的“被这样做”“被这样做”,源于“被代表”的根源。 “成长”和“世代成长”的事例再次给人以“代表”的不可思议性的印象,生动地说明。
标题:【要闻】《中华文摘》文案:收入“代增长”比“被增长”更恶劣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