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12字,读完约12分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今年以来,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好转,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稳步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分化,国内经济持续改善基础仍不稳定,落后产能淘汰仍将继续,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有限,科技进步水平将继续提高,就业和创业政策红利将进一步显现。要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加大支持创业创新的力度,促进产业转型与就业促进的协调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准确帮助重点群体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上半年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
就业是最大的生计,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为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大众创业创新”为导向,带动就业增长,消除就业体制和机制中的各种障碍,大力支持就业形势继续稳定和改善。然而,还应该指出,一些区域、结构和体制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对实现高质量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总体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和积极。2018年以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就业形势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和积极的趋势。
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大众创业创新”,着力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持政策,继续为创业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日益成为我国创新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每个创业企业或项目的平均员工人数为8.44人,创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成为稳定就业的“蓄水池”。此外,创业创新带来新形式和新动能的增长和发展,并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3%,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服务业的平稳快速发展为保持就业常态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网上创业和就业新形式的出现,如网上商店、微型企业和网上购物快递,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劳动力市场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劳动力短缺。2018年第一季度,空职位空缺与求职者人数之比达到1.23,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目前,中国只有4700多万高技能人才,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左右。近年来,技术工人对人才的需求比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术人员对人才的需求比率甚至达到2以上。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凸显。根据教育部和其他部门的估计,到2025年,中国十大关键制造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人才缺口将超过2900万。
淘汰落后产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失业风险。自2016年以来,随着钢铁、煤炭等行业大规模开工,这些行业的隐性失业逐渐显现,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在过去两年中,这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人的安置大多被企业消化,但企业内部挖掘和安置的潜力越来越小。此外,关停中小煤矿和钢铁企业往往位于产业结构单一、社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弱、安置难度加大的地区。与此同时,那些需要搬迁的人的技能非常专业,这使得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仍有许多“4050”员工,他们更有可能在就业市场遭受歧视。因此,仍有必要关注淘汰落后产能所带来的地方失业风险。
居民收入增长疲软可能导致新的失业。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扩大消费的关键是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决定未来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变量。与经济增长相比,就业的改善或恶化是滞后的。如果经济增长长期停留在低水平,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失业问题。
下半年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分化,国内经济稳定基础尚不稳固,产业转型和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深入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有限,技术创新和科技革命将继续快速发展,就业和创业政策红利将继续释放。所有这些因素都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就业形势。
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存在分歧。自2017年以来,在全球贸易增长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整体运行状况逐步改善。然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中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威胁。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稳定的国家。在整体失业率较低的情况下,加息与税制改革相结合将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然而,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势头也出现了减弱的迹象。随着美联储利率的不断提高,美元偿债成本大幅上升,这将增加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债务风险,导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和金融市场动荡,抑制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因此,世界经济能否稳步复苏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这也增加了未来外贸支撑中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不确定性。
国内经济稳定的基础尚不稳固。2018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和积极趋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提高。但与此同时,制约经济持续改善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外贸不确定性增加,相关行业稳定就业压力加大。二是宏观杠杆水平仍然相对较高,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反弹压力相对较大,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带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加大。第三,地方政府承诺回购和固化专项建设资金收入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仍需解决和防范。第四,由于制度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压力大、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隐性失业和半失业现象增多。
产业转型和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深入推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替代产业的发展无法在短时间内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来吸纳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人的就业安置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自2016年实施“去能力”以来,过去两年共安置了110.3万名员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如果考虑到在这些产业链周围服务的就业人员,需要转移到工作岗位的实际人数将会更多。一些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偿还项目债务、保证工资发放和足额缴纳社会保障的压力仍然很大。工业死亡幸存者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仍然存在。
生育政策的调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有限。近年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持续下降。2017年,15-59岁人口同比减少607万,人口比例进一步下降至65.9%,分别连续第六年和第七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导致了中国总就业人口增长率的放缓,而劳动力作为要素投入的减少将导致中国未来潜在经济增长水平的下降,进而制约就业的增长。自2016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由于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政策效果并不显著。从实际情况看,按国家统计局的1%。根据抽样调查,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同比下降3.5%,这与2014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的出生人口变化相似。
技术创新和科技革命仍将快速发展。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中国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科技革命将使传统行业的就业面临巨大冲击,但新技术的应用也将创造和推动大量新的就业领域和形式。基于经合组织成员国200年的数据,它表明科技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被其巨大的创新效应所抵消。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中创空房、网上医疗等新型创业就业蓬勃发展,极大地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解决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许多新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就业和创业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和创业,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在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方面,通过不断推进分权和分权化,深入实施“配送服务”改革,继续推进商业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在就业福利政策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小额担保贷款和利息补贴、社会保障补贴、就业补贴、就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税收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措施,极大地发挥了“保基本、保底线”的作用。在鼓励创业创新方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风险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对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典型创业经验推广发挥了良好作用。
年度就业指数预测。综合以上因素分析,预计2018年中国城市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将保持平稳小幅上升趋势,达到1360万个左右,超过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以上的目标;失业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全年低于5.5%的预期目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继续下降到65.3%左右,劳动力市场继续宽松,求职者比例保持在1.2左右。受产业转型升级、产能过剩化解、环保压力加大、体制和制度障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仍将面临更加突出的失业问题。
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稳定积极的就业形势,推动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目标,必须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大对创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与就业促进的协调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实施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和就业的精准政策。
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丰富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继续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下限,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努力巩固经济平稳积极发展态势,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极和增长点。
加大支持创业创新活动的力度。继续深化“分销服务”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和机构交易成本,完善差异化创业支持政策。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归国留学生创业创新。协调各部门形成政策合力,支持创新创业,努力构建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典型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引导,培育创新文化(300336,临床单元)。为有创业意愿的员工提供创业培训,通过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现场演练等形式帮助他们创业。
促进产业转型和就业促进协调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平衡产业转型升级和就业保障,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稳定就业总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扎实做好产能过剩职工安置工作,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实施分类政策,多渠道安全有序地分流安置职工。加强对严重失业地区和企业的重点监控,保持区域失业风险底线。
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要顺应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层次发展的要求,加快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企业新学徒培训,重点对贫困家庭子女、失业人员和转岗工人实施免费职业培训。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培训包”、“网络+职业培训”等新模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努力消除就业歧视,打破阻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缺陷。
促进关键群体创业和就业的准确政策。继续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结合各种新形式和新模式的发展,我们应该开发更多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协调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劳务输出和输入地管理服务的协调配合,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的衔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劳务经济相结合。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得到动态清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玉贤,副主任:王,写作:)
标题:多措并举 巩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局面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