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1字,读完约2分钟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此间观察家认为,有关部门应辨证施治,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以利货币流通,为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开辟一条畅通的渠道。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在稳定增长、去杠杆化、重组和防范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央行灵活运用反向回购、中期贷款(mlf)等货币政策工具,确保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不仅“保护”了资本,也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随着市场流动性的明显改善和利率的降低,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促进流动性更有效地进入实体经济。根据央行数据,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0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万亿元。然而,社会融资规模增加9.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3万亿元。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需要进一步疏通,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在边际放松货币管制的情况下,如果基础货币投放后社会融资规模没有提高,那么基础货币只能在金融市场积累,而不能成为实体经济的融资增长点。因此,可能会形成流动性“堰塞湖”,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和金融资产价格泡沫。
因此,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背景下,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也是防止流动性“堰塞湖”形成的必要条件。
首先,要确保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为了缓解信贷需求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压力,今年银行信贷额度可以适当提高,宏观审慎评估(mpa)也可以相应放宽。支持银行通过资本扩张确保表外融资顺利回归表内。
二是继续灵活运用定向减RRR和多边基金,优化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扶贫、治污、振兴农村等重点领域和环节。支持银行投资信用债券也将有助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缓解融资困难和昂贵的融资问题。
第三,推进货币政策从数量模式向价格模式的转变,有助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事实上,现行基准利率体系正在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建设不断推进。仍需不断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传导。
此外,在风险补偿方面,银行可以获得适当的风险补偿,以提高其向中小微企业等关键领域放贷的意愿。
总之,各方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牢牢把握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重点,做好当前金融工作,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标题:中国证券报:辨证施治 疏通资金流动血脉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