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5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接管高股权质押股票的案例日益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动用数百亿元人民币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做法,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各方的一致好评。这种用真钱“拆弹”的方法值得推广。
最近,地方政府和国有资产接管高股权质押股票的案例日益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动用数百亿元人民币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的做法,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各方的一致好评。这种用真钱“拆弹”的方法值得推广。目前,东莞等地政府正在探索解决企业流动性问题的途径。
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下,股权质押有助于上市公司大股东缓解资本压力。在股指上行通道中,这种做法不仅能使企业扩大投资杠杆,实现利润最大化,还能增强市场流动性,保持市场活力。然而,硬币总是有正反两面。当市场处于下行通道时,过度依赖股权质押工具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会因质押率过高或无法补充质押和存款等问题而影响其控制权和话语权。此外,当股权质押触及清算线甚至被迫清算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对上市公司的资本和经营状况产生明显影响。
近期市场操作的核心焦点与股权质押风险有关。根据股权质押风险模型测试,截至10月16日,a股市场共有2163只股票发生股权质押,其中982只股票跌破警戒线,584只股票跌破清算线;主要股东参与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有1900家,其中主要股东质押7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840家。目前,已有证券公司质押股票的案例。
随着市场“水位”的下降,a股市场的股票质押风险加速浮出水面,成为制约当前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桎梏。一旦大股东不能及时补仓,将导致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危机。股市跌得越多,质押率高的股票就越严重,情况越严重,就越有可能造成更大规模的下跌。为了防止这种恶性循环反复影响市场秩序,有必要在股权质押的压力下,寻找下一个愿意接手股票的家族。深圳等地一些国有资产的做法是从债权和股权两个方面入手,构建风险互助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部分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在不引起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提高上市公司的流动性,缓解强势平仓和平仓可能带来的风险。
有一种声音说,在解决股权质押的风险时,国有资产的进入会导致“国家的进步和民间的后退”,事实并非如此。本轮国有资产进入资本市场实际上是“资金清算”,而民营企业的国有资产接管也将承担相应的风险。无论是主动规划未来的业务发展,还是由当地政府接管,以避免当地上市民营企业破产清算,它们的盈亏都与市场的大起大落密切相关,这绝不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此外,在市场存在潜在风险的前提下,无论是民间资本还是国有资本,只有“好资本”才能化解质押风险。不管怎么争论,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个股风险得到缓解,市场资本不太多。既然政府和国有资产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缓解私营企业和市场的风险,我们为什么要过于纠结于谁进谁退的问题呢?目前,这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互利共赢的最佳选择。
标题:证券时报:不管民资还是国资能化解质押风险就是好资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