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1字,读完约4分钟
作为中央政府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基调,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稳定就业、稳定金融、稳定外贸、稳定外资、稳定预期”的工作正在进行。随着下半年的过去,如何实现“六个稳定”的道路逐渐清晰。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稳定就业。小型和微型企业似乎规模小,影响力弱,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不能被忽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市劳动力和就业岗位,但实际上,它们贡献很大。然而,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疾”依然存在,这也是金融业近期关注的焦点之一。8月20日、21日和22日,中央会议连续三天集中讨论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10月7日,央行宣布,自10月15日起,除偿还之前的mlf操作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下调1个百分点。此次释放约7500亿元,意在“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结构”,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
以“严格监管+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稳定金融。自去年以来,加强金融监管的行动一直在继续。从4月《资产管理新规定》发布到7月《细则》落地,再到9月28日《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监督管理办法》出台,监管部门设置制度壁垒、阻断表外非法渠道、惩治违法行为的工作仍在推进。同时,为对冲表外业务收缩带来的实际影响,结合市场实际情况,通过全年4次RRR降息和每日公开市场操作,稳定了金融市场情绪,同时“畅通渠道”被“阻断”,既保证了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又促进了金融业的长期合规和健康发展。
关于紧缩货币政策问题,10月14日,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即当前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和中性,既不放松也不收紧。可以看出,中国的m2等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都有适度增长,目前注入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是适当的,杠杆水平将继续保持稳定。
深化金融开放稳定外资。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中国存在诸多隐性风险因素。然而,在这种“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仍然坚持深化金融开放,并向世界发出中国是开放的、愿意合作的信号。4月11日,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次论坛上表示,未来几个月将实施六项金融开放措施,年底前还将推出另外五项开放措施。上述承诺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履行。其中,取消对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增加“沪港通”和“深港通”日配额、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业务范围等开放政策已经落地;8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存托凭证互操作性规定》,征求公众意见。根据安排,“呼伦通”有望在2018年底前正式开业。这符合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金融市场全面互联互通的积极举措。此外,随着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 index)和富时罗素指数(FTSE Russell index)被纳入中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市场参与者开始积极配置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定进展。
坚持深化改革稳定预期。追求稳定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相反,中长期稳定来自深化改革和迎接开放挑战,这是当前决策层发出的明确信号。除了上述自身业务的结构调整和合规性增强,金融业自身的改革也力求与实体经济改革形成共鸣。例如,近年来,金融业推动的杠杆降低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工程。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详细的《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指引》。似乎完善“僵尸企业”的债务处置制度和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管理机制都是金融业务,实际上与实体经济改革密切相关。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协调进展,也向各行各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不回避问题、不拖延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许多大国的国际和国内关系正在被重塑。对中国而言,这也是转型升级、动能转化和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六个稳定”是形成稳定过渡时期、高民生“利”和“福”的社会环境和中长期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业需要在总量政策和结构优化政策之间取得平衡,在严格监管和确保合理、充足流动性的政策目标之间进行协调,在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上通过开放促进竞争,在改革中寻求突破,并与实体经济产生共鸣,实现中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标题:实现“六个稳” 金融政策如何发力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