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1字,读完约4分钟
作者:独立财经作家,专栏作家皮海舟
针对媒体报道国有资产“逢低吸纳”收购民营上市公司,造成“国进国退”现象,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发言人彭10月15日在国务院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这只是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互利共赢的市场选择。没有谁进谁退的问题。为此,彭副秘书长还列举了近年来中央企业将2618家企业的控制权转移给民营企业的事实作为证明。
“国进民退”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尤其是国有资产收购民营上市公司应严格遵守上市公司收购规则。这种收购也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为,真的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特别是当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和债务违约频繁发生时,国有资产的进入有利于缓解企业危机,是对民营企业的一种支持,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这种行为也得到市场的支持。
显然,自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和债务违约现象更加频繁。因此,地方国有资产接管民营企业股权的步伐一直在加快。截至目前,深圳、山东、福建、四川、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国有资产已经接管了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并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国有资产以逢低吸纳的方式用私人资本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是无可厚非的,但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管们借此机会“辞职”套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据统计,截至10月12日,今年以来,两市已有396家公司辞去董事长职务,1775名高管辞职。根据396名辞职主席的构成,有157家私营企业、125家地方国有企业、65家中央企业和49家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除了190家国有企业董事长的变动,相当一部分是基于人员调动,而非国有企业董事长辞职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相当一部分董事长辞职是基于公司控制权的变动或自我改造的需要。
从理论上讲,控制权的变更和公司本身的变革似乎证明了公司董事长的离职是合理的。但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究。就公司控制权的变更而言,公司董事长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公司董事长不愿意放手,恐怕没有人能夺走公司的控制权。还有公司转型的问题。董事长是否需要更换不是关键,只有总经理需要更换。
关键在于为什么主席愿意放手去改变。关键是这些董事长领导下的公司已经上市,成为上市公司。过去,这些董事的梦想是让自己的企业上市。现在,这些导演的梦想实现了。他们乘船到码头,到达车站。他们剩下的就是减持和套现,将上市带来的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这些董事以高比例质押其在上市公司的股份,以达到提前兑现的目的。毕竟,对于中国的许多企业家来说,他们把创业视为赚钱的一种手段,这与一些把创业视为职业的外国企业家大不相同。
事实上,对于质押股份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的董事来说,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头寸是否会爆炸。不管怎样,他们提前兑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因此,如果有人愿意接管股权,接管公司的运营和发展,他们肯定会得到他们想要的。即使他们承担管理不善的责任并“承担责任”,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什么不呢?
离开公司后更容易兑现。董事长的股份质押只是变相的现金,但真正的减持是有限的。例如,上市后,大股东需要在解除禁令前将其股票锁定三年。解禁后,根据《公司法》,每年减持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总数的25%。一旦他辞职,解禁和减持股份将不受《公司法》的限制。例如,上市公司的高管离职半年后,他们的股价会上涨50%;卸任后18个月届满时,其所有股份均被解除锁定。可以看出,董事长离任后,套现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这也是许多公司董事长乐于离任的原因。
因此,在国有资产频繁“逢低吸纳”民营资本上市公司股票的背景下,在上市公司董事频繁离职的背景下,a股市场防范董事“离职套现”迫在眉睫。如何完善限售股减持制度,使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离职后不能提前套现,是证券市场监管者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不能被“国进民退”的假象所迷惑。
本文转载自《海州谈股票事务》。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皮海洲:“国进民退”伪命题 “离职套现”须提防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