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63字,读完约11分钟
无论从经济指标来看,还是从与民营企业家的交流来看,民营企业似乎正在度过当前经济低迷的寒冬。
作者:潘向东,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无论从经济指标来看,还是从与民营企业家的交流来看,民营企业似乎正在度过当前经济低迷的寒冬。
更不用说未上市的小微民营企业,即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上市,也在经济低迷和股市下跌的双重压力下苦苦挣扎。要么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寻求补充企业的流动性,要么金融机构要求企业所有者补充股权质押,以避免金融机构处置股权。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感到,自新千年以来,这一轮经济调整带来的“冷遇”并未出现,他们看到24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已在a股市场上转移给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让民营企业遭遇这样的“严冬”?
当一些国有企业开始接管私营企业时,一些市场参与者将其归因于国家政策朝着“国家进步和民间撤退”的方向发展。针对这种怀疑和猜测,国家决策机关一再强调“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同等重要,不断向市场发出信号:国家政策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既然不能归因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结为四个主要方面:
1.1金融机构“爱贫爱富”
作为一家商业银行,确保资金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商业银行将对其贷款终身负责。在终身负责的条件下,银行家会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当然,根据银行家的评估,股东们会提出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
在这种评估体系的约束下,银行家的选择必须是,当经济形势好转时,判断违约的风险因素将减少,他们将选择追求净资产收益率。然而,一旦银行家判断经济将会下滑,或者发现经济已经下滑,他们会首先考虑他们贷款的资金的安全性。
在追求净资产收益率时,银行会向民营企业投入更多的信贷资金,因为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高于政府和国有企业。但在防范风险时,该行将首先将其信贷资金集中于其核心、安全和可靠的客户。因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有国家的隐性担保,他们不需要担心责任,而且他们对资金有很大的需求。因此,银行所谓的核心、安全和可靠的客户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然后,对于拥有非核心客户的民营企业,一旦发现企业利润下降,或由于担心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主将来会逃跑,银行会选择贷款或不续贷款。
由于经济低迷的影响,民营企业需要面对需求疲软对企业经济的影响。一旦他们遇到银行信贷资金收缩,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由于银行信贷资金紧缩期间流动性紧张,许多私营企业被迫破产。
对于质押式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股票市场的持续下跌,质押品的价值降低,金融机构要求其补充质押品;另一方面,由于新的资产管理法规降低了股权质押的比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释放质押。由于双重叠加,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选择控制权转移来缓解困境。
1.2打破过去的激励相容机制没有建立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当地方政府被国内生产总值评估时,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领导人和私营企业家属于利益共同体,目标一致。地方政府需要扩大国内生产总值来实现税收增长。地方政府领导人需要私营企业的成长来为自己创造成就,以实现职业发展。民营企业家当然希望变得更大更强,以实现财富扩张。这种激励相容机制必然会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也会感受到地方政府的“关怀”。
但现在对地方政府的评价不再是经济增长,也不再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将纳入评估范围。这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从过去追求gdp增长转变为“工作豁免”。
这种变化的后果自然是对私营企业的态度将会改变。过去,我们努力帮助民营企业家做大做强。现在,首先要考虑的是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合规”,甚至一些属于风险因素的事情也会被当作“合规”的事情来处理,以避免承担责任。
有了这种变化,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然会感到困难,尤其是需要与政府机构打交道时。然而,中国本身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而来的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管理的事务很多,导致企业在很多方面与政府打交道。
1.3在反腐败和整顿过程中,一些私营企业被“拔萝卜带出泥”来追究原罪
过去,在政府官员的“关心”下,企业实现了快速扩张和壮大,这些做大做强的企业自然会感激当地政府领导,这不仅体现在精神上,也体现在物质上。十八大后,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一些曾经从企业获得“好处”的政府官员被一个接一个地查处,“拔萝卜带出泥”,那些曾经“行贿”的企业家自然也会被查处。
如果是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如果被调查,政府可以再派一个人来接手,这对企业的经营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私营企业是不同的。大多数私营企业的所有者都是企业家,他们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创造产品。一旦业主被调查,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受到严重挑战。
过去地方政府强大时,为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先进行土地开发,然后与土地部门协调,有些项目最终没有得到土地部门的确认。当时,当一些私营企业参与发展过程时,因为他们相信地方政府,他们忽略了合规的要求。
现在,全国已经开始集中力量整治这一违规现象,许多涉及其中的民营企业势必受到冲击。
在过去,由于治理的不规范,地方政府经常发布自己的政策来取代国家统一的政策。例如,私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服务和税收方面受制于地方政策。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照顾”私营企业。因此,非标准化是常态。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整顿,一些地方政府以“免检”为由,对过去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私营企业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甚至直接关闭。
1.4私营企业过去在经济好转时扩张过度,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
当经济好转时,一些私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不断提高杠杆。例如,2013年后,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东通过股权质押不断增加杠杆投资。当经济好转时,这种杠杆自然会获得更多好处。然而,一旦经济低迷,企业利润就会下降,高杠杆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就会出现。
由于国有企业的考核制度,许多国有企业倾向于稳健经营,杠杆率不高(例如,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股东很少进行股权质押融资),在经济下滑时,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高。与此同时,当国有企业面临流动性压力时,地方政府自然会以保护企业和就业为目的,协调金融机构与自己的“儿子”,以缓解流动性紧张导致的破产。由于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金融机构会选择与企业共度时光。
然而,私营企业是不同的。一旦企业利润下降,高杠杆带来流动性紧张,金融机构就会首先想到资金的安全性,他们就会逃离这些高杠杆企业,从而加剧企业的流动性紧张。
从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民营企业的困境主要是过去顺周期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矛盾集中在经济衰退过程中。
2
如何解决民营企业目前的困境?
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治理和管理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估计在经济低迷时期很难克服这一困难。“如果你做了坏事,你必须付出代价”。但是现在,当民营企业的困境普遍出现时,我们仍然需要从现有的制度安排中寻找原因,思考如何解决当前民营企业的困境。
要解决民营企业的困境,信心当然是最重要的。目前,决策机关一再强调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坚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增强信心。但现在,仅靠信心无法帮助私营企业度过难关,它们需要“实弹”支持。
2.1银行对民营企业信贷比例的强制性要求
出于安全原因,银行应该采取防范风险的措施,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目前的银行牌照还没有完全放开,国家还没有实行存款利率市场化以保护银行。因此,虽然各省市都设立了商业银行,但它们在政府的保护下被垄断,竞争非常有限。因此,我们看到的银行利润更多的是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有时可能与经济发展周期不同步。
2007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企业经营逐渐困难。然而,我们银行的利润却逆势上升。根据上市银行的数据,银行净利润在a股上市公司整体净利率中所占的比重已从2007年第一季度的31%逐步上升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54%,银行净利润年均增长率超过20%。
按照正常的逻辑,当经济繁荣时,银行将遵循经济的利润周期。同时,在经济低迷时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是正常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是否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但是,如果商业银行更多地从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信贷业务,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在经济衰退时很难真实反映不良贷款率,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水平也就无法得到真实反映。同时,自2008年以来,经济运行的稳步下滑更多是由于政府反周期政策的调整。从民营企业退出后,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转移到政府平台和国有企业,它们也在逆潮流而动地扩张。因此,在经济低迷的过程中,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没有出现大幅上升,相反,银行利润也出现了反周期上升。
由于这些利润是由垄断者给予的,当私营企业和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时,这些利润可以反馈给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强制性要求,即所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不应低于银行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如30%或35%。这样,无论经济何时好转,或者经济何时相对低迷,都可以确保银行的部分信贷稳步流向民营经济。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对银行的评估可以更好地反映银行风险控制管理的真实水平。
2.2建立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由于过去的激励相容机制已经不适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在打破过去的激励相容机制后建立新的激励相容机制,需要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领导和民营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否则它们之间就没有关系。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制定新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实现三者之间的激励兼容。对后者来说,就是建立一个小政府。
如果没有激励相容机制,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必然是“奉承”上一级领导,处理行政事务免于“豁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商业环境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2.3在整改的时候,给民营企业留一个缓冲时间,避免瞬间停工
在国家走向规范化治理的阶段,民营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这可能来自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标准、税收或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无论是哪种要求,地方政府在实施时都会尽量留出一些灵活的空空间,让民营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这些影响,尽量减少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潘向东:对民营企业不仅要增强信心 还要有“实弹”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