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2字,读完约7分钟
作者:何帆,北京大学汇丰银行经济学教授,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计划经济的起源 朝鲜战争与赶超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新民主主义”,即所谓的“新民主主义”。人们可能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和私营经济。这是暂时的缓冲,还是仔细考虑的结果?从建国初期的历史文献来看,共产党确实打算长期实行“新民主主义”。共产党比其他人更了解中国的贫穷和白人经济。
那么,为什么它突然转向左边,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呢?这里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改变了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美国关系良好。虽然美国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更密切,但它对共产党的印象也很好,尤其是当它对国民党感到失望并一度想赢得共产党的时候。对于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一直有一个争论:支持还是压制。然而,在朝鲜战争导致中国和美国正式陷入不良关系之后,中国注意到围绕自己形成了一个“岛链”,从韩国、日本和台湾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是反华前哨。
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必须发展国防,而重化工业是国防的基础。中国过去没有工业,但大部分是轻工业。甲午战争爆发前,江南纺织业相当发达,但战争一打响,日本飞机就炸毁了工厂。在吸取了惨痛的经验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短时间内实施“赶超战略”、“赶超英超和美国”,并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但重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这么多资本。重工业有三个基本特征:建设周期长,大部分机械设备进口,初期投资规模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经济也有三个特点。首先,资金短缺,市场决定的利率很高。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巨额资金;第二,当时中国能出口的产品很少,外汇短缺,不能满足进口国外机械设备的需求;第三,生产分散,很难调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集中有限的资源,通过规划和配给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必须用行政命令把军工企业转移到偏远的内陆地区,国家还必须用行政命令把上海的工程师和东北的老工人送到各地的“三线工厂”。
为了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成本,有必要人为地降低原材料价格和重工业工人的工资,同时人为地扭曲汇率以低价进口机器设备。如果我们想控制价格,先决条件是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全面垄断和控制。因此,在1953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将所有私人资本收归国有。即使在计划体制时期,经济规律也是存在的。低价的结果是生产的短缺,生产要素的供给远远低于需求。因此,国家需要规划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通过行政手段配置原材料和资金,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也渗透到微观层面,公司管理层没有经营自主权,因此必须绝对服从国家经济计划部门的指令。因此,规划体系的形成,是一环一环的。首先,价格不能由市场决定,而只能由国家决定;其次,资源的配置不能由市场价格来支配,而只能由国家来配置;第三,生产不能由厂长决定,一切都要服从国家。这就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经济体系:一个降低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一个基于计划的资源配置,以及一个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管理机制。
“赶超战略”的总体规划不仅包括工业,还包括农业。在低工资和低价格的情况下,为了使农村地区继续为城市工人和工业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国家首先在农村地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维持人为扭曲的低价,最后所有农产品(000061,诊断单位)都被购买和出售。1953年,农村合作转型开始,从合作团体、初级社会到高级社会,合作转型的程度越来越高。当时有一个考虑,就是在发展重工业之后,农业也应该实现高度的合作,这样集体农场就可以使用重型化学工业部门生产的拖拉机和收割机。最终,人口的自由流动受到严格控制,这导致了户籍制度、各省粮食自给自足等等。
为什么要去农村?
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烧钱,而且它们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农村的年轻人可以自己耕种和养活自己。城市里的年轻人怎么样?当时,实施了“替换”制度。如果父母提前退休,在家的孩子可以代替父母。然而,在那个时候,家庭中往往不止一个孩子。大哥代替爸爸的工作,去工厂工作。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应该做什么?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挥挥手说:“广阔的世界充满希望。”。(《村庄合作规划的经验》)
然后,出现了知青下乡运动。知青为什么要去农村?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政治运动。为了让知青向贫农和中农学习,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城市里没有工作。
最早,政府曾考虑把知青送到农村去,以此来建设建设兵团。后来,经过核算,发现它太贵了:你不得不为农村的年轻人建宿舍,你不得不为他们拉电线和自来水,这花费了太多的钱。然后呢?插队。插队可以节省很多钱。如果你把知青送到云南插队,冬天就不用给他们买衣服了,这样可以省钱。为什么有大量的上海知青来到云南?这和我们当时的会计有关系。
可以制造原子弹,但不能生产涤纶裤子
从实践上讲,用计划体制发展重化工业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成就。在几乎完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中国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时间过去了,我们很难理解中国人当时的心情。让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白先勇,他是国民党元老白崇禧将军的儿子。他说:“我记得在1964年CCP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宣布后,我和其他许多人一样,非常‘中国’,忘记了政治,忘记了共产党,只知道中国也有原子弹。”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他和其他人一样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他想起这是共产党的原子弹之前,眼泪已经干了。
但是,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经济能实现现代化吗?1971年,毛主席南下长沙时,给身边的工作人员放了一个假,让他们四处走走,逛逛,调查一下。我周围的一个工作人员回来时非常高兴。毛主席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小女孩说她今天很幸运。她排队等了半天,最后买了一条“涤纶”裤子。后来,毛主席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他告诉周恩来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么多年了,老百姓(603883,诊断股)还是买不到“的确良”裤子,为什么不能多生产呢?(注:“我们还可以制造一些化学纤维吗?别让普通人穿得这么硬。”)真的没有这回事。“涤纶”裤子的生产需要化纤原料,而这在中国是没有的。我们可以生产原子弹,但我们不能生产“涤纶”裤子。计划体制时期的工业化充其量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
链接阅读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作者:林毅夫、蔡芳、李周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
本文转载自“何帆工作室”。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你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你积极投稿,进入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
电子邮件地址:mingjia @ jrj,电话号码: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何帆:计划经济在中国的起源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