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0字,读完约3分钟

学前教育与培训、幼儿发展中心、育儿教育活动班...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入园难度加大,大量的幼儿培训机构开始承担幼儿园的职能。这些培训机构位于北京主要住宅区的周边地区和办公楼的底层。他们的实际业务与正规的全日制幼儿园几乎相同,但不符合开办全日制幼儿园的条件,存在安全隐患和教学纠纷。(1月2日)

“教育机构变幼儿园”岂能“法不责众”

六岁之前是形象思维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教育必须结束“小学”。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禁令,规定“小学”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不能出现,比如汉语拼音、10多的加减、英语、汉字书写等等。然而,许多地方公立幼儿园的严重短缺,私立合规幼儿园的短缺,或收费过高,使得社会教育机构集聚成“全日制”幼儿园,这已成为现实的混乱。

“教育机构变幼儿园”岂能“法不责众”

毕竟,校外培训和幼儿教育是两码事。因此,中央教育部门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限制。例如,《幼儿园教育大纲》明确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积极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然而,那些只需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学前培训机构表明,它们的业务范围大多是“教育咨询、声乐培训、舞蹈培训、绘画培训”等。,而且他们不包括全职托管业务,他们也不被允许制作学习表和教授各种学前教育知识。从这一点来看,一些培训机构不仅从事事实上的“专职护理”服务,而且还以系统的知识传授为吸引亮点,这无疑是以“法律不怪公众”为挡箭牌,为其明知故犯。

“教育机构变幼儿园”岂能“法不责众”

幼儿教育的混乱怎么可能是“法律不怪公众”?以北京市为例,对于全日制幼儿园资质的要求,明确列出了必须做到“独立园址”、“开放沙池、喷水池、种植地”、“户外活动场地安全、人均绿地面积2.5平方米”、“光线充足”、“每班至少有两名教师和一名护士”、“配备2 ~ 3台大型活动设备”...记者近日了解到,北京的情况就是如此,其他城市的现状可以想象。这里的一个症结是,即使小学入学没有考试,许多家长还是愿意将竞赛提前到幼儿园阶段。因此,在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驱使下,家长们不仅不担心“误导孩子”,而且会趋之若鹜。

“教育机构变幼儿园”岂能“法不责众”

幼儿教育不可能是“小学”,那么儿童应该学些什么呢?幼儿教育专家给出了答案。首先,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学习意愿,让孩子有上小学的渴望;第二,我们必须重视智力发展。幼儿园儿童的成长侧重于探索和体验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多少临时抱佛脚的知识;第三是保持身心健康,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发脾气,不断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换句话说,在幼儿时期,关注这三个收获比学习多少汉字和记忆多少英语要重要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社会也应该形成共识,不应该因为暂时难以进入正规幼儿园而同情或承认各种非法教学。

“教育机构变幼儿园”岂能“法不责众”

没有规则,很难做成正方形。在我看来,一些地方幼儿教育的混乱与其说是“法律不怪公众”,不如说是“严格调查的失败”。幼儿园资格考试不能放松,不仅要看正规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是否严格,还要下大力气整顿社会培训机构的“浑水摸鱼”。如果我们睁大眼睛,忽视这个问题,只会让孩子受苦,不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针对上级监管部门对学前教育机构监管不清导致的“性质难以界定,监管仍是空白条”等一些违规行为的治理盲点和难点,相关部门应相互配合,务实实施治理,决不能让规则变得软弱,让混乱变得“正常”。(南网司马彤)

标题:“教育机构变幼儿园”岂能“法不责众”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