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7字,读完约3分钟
为了解决全球化面临的新问题,我们需要不同于过去的新思想。
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而不是主观愿望
全球化从贸易开始,从投资迅速发展,然后扩展到人员的自由流动,范围既窄又广;从关税削减到零关税,从肯定列表到否定列表,从单一市场到货币联盟,这个水平从低到高。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市场的内生需求,即全球范围内要素(爱情基础、净值、信息)的最优配置。
有趣的是,最高调的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和事件发生在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最尊重市场力量,最早大力推动全球化。在那些日子里,当前的反对派似乎有更多的主观因素。这种对立不尊重市场和客观性,这不是理性的态度,也不能改变全球化的客观趋势。
全球化是人类几千年来从未见过的巨大变化和趋势。在这种变化中,有些人会受益,有些人会受苦,受益的程度会大相径庭。质疑或反对全球化基本上来自两类人:利益受损者和利益相对较低者。当然,也有来自环境保护和劳动标准等非经济因素的反对声音。
但总的来说,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第一位的。发展中国家有多少人摆脱了贫困就是证明,更不用说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其他领域的巨大进步了。发达经济体从中受益,不管全球化打开了多大的全球市场,如果没有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的高质量、低价格产品,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享受的低通胀环境怎么可能到来?全球化的缺点不容否认。正如不能仅仅因为改革损害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就否认改革一样。
全球化需要新观念
全球化有其固有的缺点。由于不存在全球单一市场,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必须在不同主权国家之间跨境流动。主权国家之间的这种全球化缺乏有效的全球政策沟通和有效的全球公益。这是制约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两个缺点。如果是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这两点都不成问题。但对于分散且相对分散的全球市场来说,这已成为一个大问题。
在政策沟通方面,许多国家做出了巨大努力,如各种双边、多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安排。例如,在危机后发挥突出作用的20国集团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将政策沟通放在“五个环节”(即政策沟通、道路连接、顺畅贸易、货币流通和人心)的首位。
公共产品的供应甚至更加稀缺。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后劲”的保证。基础设施需要强有力的持续投资,但谁会投资全球基础设施呢?
这些是全球化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同于过去的新思想。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将道路连通性视为“五大联系”之一,这表明中国重视跨境基础设施等全球公共产品。由57个国家共同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开始了第一批项目运作,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作者: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
标题:周文重:全球化是客观趋势 不是主观愿望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