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3字,读完约5分钟
要发展微型交通,就没有必要回到人们拥有自行车的时代,而是要充分发挥公共自行车系统和共享自行车如移动自行车等集中管理共享资源的优势。因此,对于今天的城市居民来说,是时候放弃驾驶中象征性地位和时尚的概念了。
公共自行车系统、mobike等共享自行车的普及,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经济、低碳、环保、健康的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也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一种新的短途出行绿色交通模式,即微型交通。
微流量相对于大流量而言。大规模交通是指由宽阔的道路、立交桥、隧道、快速环线、地铁等组成的交通方式。以长距离为目标,采用机动化的出行方式。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特别是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拥挤的交通带来拥堵和尾气污染,这恶化了生活和交通环境,使机动车无法快速起床。例如,在2015年,北京私家车的高峰速度在早晚仅为15公里。地铁存在一些问题,如“前后一公里”衔接和短途旅行。微交通是一种短距离非机动化的出行方式,它要求合理利用和规划土地,并根据车辆的利用效率和生态化程度重新布局交通系统。
具体来说,微观交通包括出行距离、交通工具和道路网络。微观交通以短途出行为目标,主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重建混合利用、均衡居住和居住的空空间格局,使人们在日常出行中避免钟摆式的长途出行。微交通旨在构建绿色出行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在规划层面,引导出行者在短途出行中使用步行、自行车、平衡车、小型电动车、人力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在长途出行中优先考虑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部分准公交系统,改善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微交通适用于高密度路网结构。高密度的路网结构虽然影响了汽车的机动性,但提高了汽车的可达性和安全性,为微观交通组织提供了基础路网支持,降低了区域拥堵的可能性;同时,高密度的道路网络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
微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微交通提供了一种经济、绿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减少了汽车的使用,缓解了机动车造成的拥堵、交通噪音和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建设绿色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机动车占用的道路数量减少了0/间,可以增加露天咖啡馆、报摊、流动商店、长凳、绿地和喷泉等公共和生活设施,创造更加舒适的人际交往环境。反复强调,它提供了一种灵活方便的出行方式,适合短途出行和公共交通的衔接,也可以培养绿色健康的“自行车文化”。微观交通特别适合中央商务区。由于空 cbd产业集聚密度高,人口流动性大,微交通可以很好地缓解CBD地区的通勤压力,改善区域环境和工作生活质量,增加人与人之间交流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加区域的活力和生机。
交通系统是城市的子午线,支撑着城市的有效运行。先进的交通文化和规划理念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前,自行车是中国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随着汽车进入家庭,自行车逐渐失去了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以汽车运输为导向,追求高质量,如宽阔的道路、高架桥、立交桥等。,从而造成了宜居环境的丧失、空日益严重的空气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由此可见,交通规划的理念已经从汽车交通转变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创造一种短途微距交通与长途公共交通相结合的交通模式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新选择。
事实上,许多在工业革命后创造了以汽车为中心的道路运输系统的欧美国家,已经转向绿色旅游。例如,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丹麦和荷兰,将节能、环保、时尚的自行车作为其主要出行方式。拥有1600万人口的荷兰拥有约1800万辆自行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长达400公里,相当于北京八条三环路的长度。伦敦还计划在12条高速公路上修建自行车道。德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计划修建高速自行车道。目前,德国38000公里的联邦高速公路中有近一半已经建成自行车道。德国有7000多万辆自行车,是汽车的1.6倍。德国交通部长还宣布了一项建设“自行车大国”的计划,提议到2020年,骑自行车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16%。近年来,美国许多城市大规模修建自行车道,并通过护栏、绿化植物或停车位将自行车道与汽车带隔开。在纽约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工作或居住的人中,有53%使用步行、骑自行车、乘出租车或在家工作。虽然在日本没有良好的骑行环境,但是在人行道上骑行是允许的,并且鼓励自行车与城市公共交通连接。
发展微型交通,不是回到人们拥有自行车的时代,而是要充分发挥公共自行车系统、移动自行车等共享资源和共享自行车集中管理的优势。因此,构建绿色微交通模式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对于今天的城市居民来说,是时候抛弃驾驶中象征性地位和时尚的概念,在短途旅行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用“双轮”取代“四轮”。对于政府而言,有必要围绕环保、安全、经济和速度的要求规划和建设一体化的交通系统,从基础设施和出行秩序改善方面优化自行车出行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或采用ppp模式创新城市公共自行车新模式,完善自行车出行交通法规。因此,mobike和其他共享自行车公司仍需要不断创新,在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发展。
(作者是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市化智库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标题:共享单车激发宜居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