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76字,读完约25分钟

真正的转折点在哪里?我们认为,一旦未来的货币政策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就会真正凸显出来。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真正转折点在于人口红利转折点和货币政策转折点的叠加。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本文作者是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会副会长韩鹤源

摘要:在日本,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在1992年开始出现拐点,日本房地产市场也在1991年出现拐点。换句话说,房地产的拐点和人口的拐点几乎重合。对此现象一个可信的解释是,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人口拐点的到来,经济危机随之而来,其中与人口因素高度相关的房地产首当其冲。根据我们的理论,找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真正拐点非常简单,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找到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当然,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现在是人口的拐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立即导致房价下跌。由于市场的惯性和情绪的相互作用,房价会继续上涨,甚至疯狂。那么,真正的转折点在哪里?我们认为,一旦未来的货币政策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就会真正凸显出来。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真正转折点在于人口红利转折点和货币政策转折点的叠加。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作者:郑楼河源

第一节的转折点应该是当北方、上海和深圳的房价超过纽约时——谭华杰的预判

自2015年底以来,“房价”已成为中国最神奇的词。从抢购白菜一样的房地产,到上海和广州的“离婚买房”,再到深圳的6平方米“超微型公寓”...不断上涨的房价催生了大量的“中国式购房怪现象”,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和各种媒体,这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具撕裂性的话题。但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唐雅所指出的: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在很大程度上,‘侃空派’和‘侃多派’是在谈论两个维度。

很多人认为目前的房价泡沫太大,房价太高,这是从国家的长远发展、企业的健康成长、社会的长期稳定的是非角度来分析的,或者是基于“长远”的分析...因此,许多人看待空学派的观点在于‘对或错’——从长期的社会考虑,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目前房价崩溃的风险不大,甚至有上升的空,这是从个人(机构)在给定约束条件(制度环境、经济政治生态、全球宏观环境等)下的投资决策角度来分析的。)。或者,它更类似于基于“短期和中期”的事实分析。"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事实上,在那些关注空学派的人当中,除了牛刀、谢国忠和易宪容等十年来从未停止重复“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彻底崩溃”的人之外,任何稍微严谨一点的分析师都不敢贸然为他们watch /きだよ0。当然,万科企业(香港股票02202)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秘书长谭华杰是个例外。通过全面细致的定量研究,他给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拐点的预判时间——在他的文章《从大周期到小周期的前夕——理解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框架》中,他以纽约为支点,认为当北方、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大大超过美国纽约时,他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经济和房地产发展的大周期和小周期。所谓大周期是指每个经济体的总体趋势和一次性周期;所谓的小周期可以理解为经济波动。通过比较和分析美国、日本等经济体的经验,他的第一个结论是:“城市化是大周期向小周期过渡的主要原因。城市化基本完成后,总体经济快速增长将结束,住房需求将基本得到满足,新增住房需求将减少,股票交易和二手房交易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流。”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他的第二个主要结论是,75%的城市化率是一个重要节点。他说:“从数量上分析,日本的分界点(1992年)的城市化率为77.6%,而美国的分界点(1982年)为74%,两者非常接近(考虑到日本最新的城市化率高于美国,两者的差距甚至更小)。换句话说,大约75%的城市化率是国民经济一次性大周期发展的临界点。他说:“从历史数据来看,几乎每个经济体都有一个相似的分界点。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经济体在其发展历史上都有(也只有)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大周期”。在这个大周期结束后,它将进入整体平稳和短期波动的“小周期”时代。"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另外,谭认为,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在大周期和小周期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他说:“许多在小周期中有效的逻辑不适用于这样一个一次性的大周期阶段。”例如,房价的增长率不应高于经济增长率。这个结论在经济发展的小周期中普遍成立,但在大周期中不适用。他的例子来自1955年至1974年的日本。在这20年中,日本土地价格的基本年增长率超过10%,平均约为20%。在某些年份,深圳超过35%,远远超过同期日本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率。至于为什么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会远远超过经济和收入增长率,谭华杰给出了解释:“首先,在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房价往往会有一个‘苏醒期’。首先,国内居民不会意识到未来房价可能会大幅上涨,这将导致房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这些累积的差距将在以后填补。其次,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末期,房价仍将保持惯性。”例如,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租金收益率)有一定的稳定合理范围。对于小周期阶段,这个逻辑基本上是正确的。他用日本和美国的数据支持自己的判断。“从1998年到2008年,日本东京的地价持续下跌超过30%,但房价与租金的比率一直保持稳定。同样,从1982年到2015年,美国新房价格上涨频繁,但租金收益率相当稳定。然而,这条规则不适用于大周期阶段。以日本为例,在1970年至1997年期间,日本的租金与住房比率指数在100至200之间,变化幅度接近两倍。其变化方向与地价指数基本一致。”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正如唐雅所指出的,“目前,围绕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许多无效的争论,无法达成共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试图用“小周期”时代的逻辑来理解“大周期”阶段的问题。”[8]根据谭的结论,75%的城市化率是大循环的转折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是56%,离这个水平还很远。”因此,他认为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仍处于大周期,即快速增长期。中国仍处于大周期,小周期的一些指标不能用来解释大周期的房地产价格。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说实话,谭华杰的核心观点“75%的城市化率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并不是一个新的视角。甚至可以说,他的观点并不孤单。迪海集团总裁李小明也持这种观点。谈到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李主席的观点是,首先,他认为“应该给房地产业的地位和定义。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无论国家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这种状况都没有改变。”李主席的言下之意是,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能动摇,也不能动摇。原因是城市化。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按官方口径是52%以上,但实际上城市化率只有30%以上,也就是真正的城市户口,而真正的身份已经从农民身份转变为城市居民身份,实际上只有30%以上。即使按52%以上的城市化率计算,如果一个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也应该达到70%-75%,这样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完成城市化。目前,只有52%的城市化,从50%以上到70%以上,超过20个百分点。”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随着城市化,“每年有2000万农民进城,700万大学生毕业。”这些数据是公开的,所以每年有近3000万人想进入城市,找工作,进入城市。同样,这群人必须有住房。到达城市后,他必须有住房。既然他已经从一个农民转变为一个城市居民,他可以先安居乐业。他必须有地方住,才能谈得上有一份好的体面的工作,才能改善他的生活。”用谭华杰建构的理论语言来说,李小明的话是:中国离75%的城市化率的分界点还很远,中国房地产的发展还处于大周期,即快速增长期。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同样,万达的王健林也用这个工具来推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估计需要15-20年才能崩溃。在2013年中国企业领导人年会上,他说:“从现在开始,中国75%的人将成为公民,只有20%的农民将成为公民。这时,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也基本完成。在这个时候,房地产市场的规模肯定会下降,并大大削弱,不像现在的数千万员工。”他的预测也可以应用谭华杰构建的理论语言,即从2013年开始,15年或20年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从一个大周期转变为一个小周期。换句话说,从2013年起的15年或20年内,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将处于一个大的周期,并将高速增长。当然,这里有两者的区别。王守富认为,一旦大循环转变为小循环,这个过程就会剧烈而大大减少。不过,谭华杰认为,“在这个大周期结束后,它将进入一个整体持平、短期波动的小周期时代。”在他看来,这两个周期在转换过程中可能是温和的。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但无论如何,像唐雅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谭华杰的研究是所有这些针对投资的事实分析中最全面的定量研究。还必须承认,他的分析框架对我们的投资行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第二部分具体研究了在大周期中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通过对27个国家长期(20多年)房价数据的详细分析,基于定量研究,他发现判断房价泡沫是否会在大周期结束时破裂,小周期阶段常用的房价收入比、租金收益率、抵押贷款收入比等都不是有效指标。然而,居民部门的还本付息能力和供需平衡是决定房价大幅上涨后走势的关键因素。在大量的定量分析中,他发现它是以下两个指标的组合,这是迄今为止最具解释力的一个:“居民部门的利息保证倍数=居民储蓄总额/利息支出”,另一个是“新房名义市场价值与居民购买力的占有率=私人部门新开工住房数×当年新房平均价格/居民储蓄总额+信贷净增长-本年利息支出”。根据国际历史数据,我们发现当历史上住宅行业的利息担保倍数大于1.5时,几乎没有出现房价暴跌。当新房的名义市场价值占居民购买力的60%以上时,房价将面临很大的下跌风险,超过80%,大幅下跌的风险将急剧增加。事实上,这两个指标衡量的是居民的购买力、还款能力和社会信用扩张的规模。也就是说,在大周期中,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和信贷扩张规模是决定房价的关键因素。将中国数据代入该模型,2015年住宅行业的利息保证倍数将为10.4。根据未来十年抵押贷款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0%的预测,到2025年不会超过1.5%的安全边际。新房名义市场价值与居民最大购买力之比预测如下:“新城住房建筑面积×平均销售价格”,未来5年复合年增长率不超过11.8%,未来10年不超过5%,2020年和2025年也不会达到60%的警戒线,更不用说80%的警戒线了。[11]因此,他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得出‘中国房价已经严重泡沫化’或‘泡沫即将破灭’的结论是有争议的。”短期内,中国整体房价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风险。这是他的重要结论之一。然而,他立即警告道: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目前,在土地市场上,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值得高度警惕。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底价已经明显超过了目前的房价,这意味着如果房价不翻三倍,开发商谁买土地将不会得到正常的利润。然而,如果房价在未来以如此剧烈的速度上涨,我们的上述预测将很难成立。也就是说,目前房价的上涨值得担忧。如果这种增长保持下去,可能会导致大周期提前到来,导致日本模式的终结。”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此外,他还提到,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差异很大,没有整体房价崩溃的风险并不意味着所有城市都没有房价风险。相反,由于各种因素,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价格差距将会扩大。“第二部分,大循环的分析逻辑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是,对于大型经济体的核心城市,经济的总体分析框架并不适用。”因此,在大周期框架下,不同城市的房价决定因素对于大经济体来说是非常不同的。为此,谭华杰在第三部分阐述了一线城市房价的预判。一个大经济体的核心城市的房价与其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密度的相关性较弱,但与该经济体的整体财富、贫富分化程度和城市的住房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纽约的房价是由美国的财富决定的,而不是纽约人的财富。同样,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尤其是豪宅的价格,将由中国的富人而不是当地的富人来决定。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总财富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此外,中国的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基尼系数接近0.6,超过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考虑到教育、医疗、政治和金融资源的集中,中国一线城市对住房的需求将远远大于美国。此外,中国一线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远低于全国其他大都市——住宅用地比例极低,容积率不占主导地位,开发速度低,也就是说,与美国相比,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供给不足。需求强劲,但供应不足——这意味着,北方、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很有可能超过纽约。不过,谭华杰的文章也指出,如果以纽约为锚,当一线城市房价明显超过纽约时,也意味着下行风险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累积。他说: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从全球角度来看,东京和香港是大都市房价暴跌的典型案例,而纽约的房价一直是大都市中最健康的。因此,当时的研究团队认为纽约是全球房价的锚。房价超过纽约是风险的开始。纽约房价的大幅上涨是泡沫的开始,也是逐渐赶上的信号。”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也就是说,在谭华杰看来,当北方、上海、深圳房价≥纽约房价的那一天,可能是中国房价走势的大转折,是当前大周期向未来小周期过渡的分界点。然后,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何时会超过纽约?谭华杰的回答是:“到2015年,这几乎已经成为现实。”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第二部分寻找中国人口的拐点——从人口红利周期到人口赤字周期的分界点

正如我们在本书第八章所讨论的,与谭华杰以城市化率为主线的大周期和小周期理论不同,基于人口、人口结构及其衍生物的生命周期储蓄模型是我理解中国住房市场的主要框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我们认为人口红利的拐点将是一个重要节点。在适当政策的前提下,在这个节点之前,它意味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红利周期时,几乎有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周期。在这一周期中,其房地产市场总体上趋于繁荣。甚至整个投资市场也趋于繁荣。相反,在这个节点之后,即当国家或地区从人口红利周期转变为人口赤字周期时,经济和房地产市场都趋于下行状态。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事实上,上述命题也得到经验数据的有力支持。通过下面两张图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日本,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在1992年开始出现拐点,日本房地产市场也在1991年出现拐点。换句话说,房地产的拐点和人口的拐点几乎重合。对此现象一个可信的解释是,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随着人口拐点的到来,经济危机随之而来,其中与人口因素高度相关的房地产首当其冲。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来源:易富贤博客。

根据我们的理论,找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真正拐点非常简单,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找到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那么,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在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丰富的劳动力。然而,由于20世纪80年代为控制人口增长而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工作人口正逐步向负增长转变。此外,工业化的推进和政府允许农民在城市工作促进了青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地区的转移。中国已经迎来了充分就业的发展阶段(即“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过剩转为短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还影响到工资、物价、收入分配、经济结构、政府经济政策、贸易和直接投资,包括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王丰和安德鲁·梅森在2008年预测中国将在2013年耗尽人口红利。胡鞍钢有点乐观。他将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设定为1978-2020年。他说:“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稳定在10亿左右...到2015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统计上的下降趋势,届时人口红利窗口将开始关闭。”[15]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王丰和梅森的预测似乎更准确。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初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16至60岁(不含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096亿,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66.3%,比上年末减少0.7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力绝对数量连续第四年下降。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

2013年,国家统计局将劳动年龄人口的统计范围调整为16至60岁。统计显示,16-60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1954亿,比上年末减少244万,占总人口的67.6%;

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比去年年底减少371万人,总数为9.1583亿人,占总人口的67.0%。

如下图所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述数据与彭文生2011年人口预测基本一致。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彭文生:“人口结构的宏观经济影响”,中国金融四十论坛,2011年5月9日。

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比,中国著名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观点似乎更为乐观。如下图所示,当CICC(港股03908)将劳动力供给年龄调整到25-64岁时,情况有所好转,转折点推迟到2025年。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资料来源:CICC。

无论统计口径如何随意调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持续萎缩,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中国长期面临的“新常态”。当工作年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时,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成为人口负担。这意味着,自2012年以来,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人口红利的拐点。胡鞍钢应该不会对这个判断有太大异议。他在《超级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已经感染了所谓的日本病:儿童数量的迅速下降伴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然而,中国比日本晚20年患上这种疾病。”在这本书的同一章中,他提到日本的人口红利时期是从1955年到1995年。根据这一计算,中国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时间应该是2015年。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资料来源:关。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经济——http://www.rieti.go.jp/users/kan-si-yu/cn/c121030劳动力短缺的影响日益显著

当然,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现在是人口的拐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立即导致房价下跌。正如谭华杰在《从大周期前夕到小周期——理解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框架》一文中所提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刚刚结束的时候,房价还会保持惯性上涨”,这时,由于市场的惯性和情绪的共同作用,房价还会继续上涨,甚至疯狂。那么,真正的转折点在哪里?这真的需要从动物精神和群体行为开始。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情感开始。至于情感,它被定义为一系列主观认知体验的总称,是由各种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最常见和最流行的情感是喜悦、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爱,还有一些微妙和微妙的情感,如嫉妒、羞耻、羞耻和骄傲。情绪经常与情绪、性格、脾气、目的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牛津英语词典》解释说,“情感”的字面意思是“心理、感觉和激情的兴奋或混乱,任何强烈或兴奋的精神状态。”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情感”的确切含义争论了一百多年。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个共识,即情感是指随着认知和意识的过程而产生的对外部事物的态度,是人脑对客观外部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由个体需求所中介的心理活动。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坎波斯认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事件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认为,情绪来自于对环境中好的或坏的信息产生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持续组织,它取决于短期或持续的评估。简而言之,没有外部刺激,就没有情感。从这个进一步的推论中,我们似乎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没有外部的影响,那么现存的情感就不会改变。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就市场情绪而言,其外部冲击主要是指一些改变时间周期、预期、预期利润机会和投资者行为的外部事件。例如,汇率的大幅波动、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以及货币政策的根本性变化...这些外部事件可能对需求方和供应方都有影响。在极端时期,即使是空的逆风预期,比如新领导人的上台或政府内部的某种人事调整,也足以让每个人充满变革的想象,进而影响市场。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就像世界上的一切一样,有一个临界点。当市场上的资产价格超过一定限度时,趋势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其根源在于这种行为的一致性。众所周知,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的特点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经济活动是资源的分配过程。一旦市场在方向上高度一致,资源配置将难以继续,经济运行的方向将转向:由于市场高度一致,博弈双方的均衡将不复存在,有限的市场资源将不会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成为赢家。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众所周知,所有的从众行为都源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信息发生变化,如导致泡沫形成的外部冲击力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最初的冲击之后,这些外部诱发因素的力量将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或者信贷扩张将受到限制,由原始信息形成的羊群行为将消失,市场将开始逆转。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的形成和崩溃是第一个典型案例。密西西比泡沫的形成与路易斯安那州的黄金有很大关系,路易斯安那州是法国的北美殖民地,因为人们希望拥有贸易特许权的印度公司像西班牙人一样从美国迁回黄金。正是这种渴望引发了密西西比泡沫。同样,密西西比泡沫的崩溃也与之相关——路易斯安那州的黄金——印度公司炒作的基础——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根据麦基的说法,崩溃的过程是这样的。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老的巨大成功激发了一个皇室家族,即著名的贵族波旁王朝,即老初到法国时认识的孔戴亲王。老大获成功后,太子也想插手印度公司的事务。然而,他的请求被老婉言拒绝了,当时他正处于声望和声望的顶峰。老的态度伤害了王子的自尊心。老的前赞助人和改革计划的支持者愤怒地对“这个狗娘养的苏格兰杂碎”咆哮,同时把他所有的股票都扔给仍然疯狂购买股票的投资者,以便兑现皇家银行发行的钞票。现在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他当时筹集了多少钱,但是历史书上记载他兑现的钞票装满了三节车厢。然后,他开车去了皇家银行。“看,先生们!”那是他当时说的。“这就是你所说的‘见票即付’纸币。你现在看到了吗?好吧,给我换成硬币!”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以此为起点,一些有远见的人也相继将纸币兑换成硬通货,并将其运往英国和荷兰。就这样,泡沫开始崩溃。为了恢复信用,老和瑞金特征用了贫民区的无家可归者,并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黎街头上演了一场收集黄金的游行闹剧。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无家可归的人都逃回了贫民窟。黄金没有被回收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印度公司的投资者和皇家银行纸币的所有者开始恐慌。可以说,成功也是小和,失败也是我。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至于第二种类型,其典型案例是1986年至1990年的日本大泡沫。这一泡沫的形成是由“广场协议”后的汇率波动引发的,但其市场的逆转与信贷扩张有限有关:从1989年5月开始,日本银行在15个月内连续5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至6%。在提高利率的同时,1990年3月,财政部出台了控制房地产贷款总额的政策,即当银行向房地产贷款时,增长率不能超过贷款总额的增长率。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除了日本的大泡沫,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大泡沫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讲,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也是由货币当局未能通过利率政策稳定投机市场造成的。当然,美国泡沫和日本泡沫之间有一些区别。日本的大泡沫破裂是因为货币当局故意瞄准了泡沫。美国在1929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货币当局提高利率不是为了股票市场,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货币市场,但它仍然引起了整个股票市场的危机。[16]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当然,在动物精神的控制下,羊群行为本身不会消失。事实上,新的信息,如新的外部冲击力,其作用力与原来的外部冲击力完全相反,往往会诱发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即出现所谓的负反馈回路反应。这个故事就像泡沫形成的时候一样:最初的提示会通过相互感染的过程迅速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情感的一致倾向会立即成为既成事实。不同的是,群体的情绪只会朝着与泡沫形成相反的方向迅速变化——情绪会从泡沫形成时的盲目乐观迅速转变为盲目悲观,最终结果是原始趋势的彻底崩溃。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因此,我们认为,一旦未来的货币政策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就会真正凸显出来。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真正转折点在于人口红利转折点和货币政策转折点的叠加。由于100年的承诺是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当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太可能主动加息。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拐点可能更多地来自外部压力,如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变或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中国住房市场不堪重负》连载第三章《中国住房市场未来研究》第一章:真正的转折点:人口与货币政策转折点的叠加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账户“一楼,政治和经济日”。本文发表在作者授权的金融网站上。请不要擅自转载。作者是《为什么它总是如此疯狂:股市泡沫的形成和崩溃及其应对》、《下一轮经济危机2:中国为什么幸存》、《全球趋势2:世界经济被债务挟持》、《我们没有阿凡达:中国的软实力危机》、《中国经济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和其他书籍。(

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意见。无论您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库机构,我们都欢迎您积极参与并在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中安家。电子邮件地址为zhuanlan@jrj,电话号码为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韩和元:中国楼市真拐点是人口与货币政策拐点的叠加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