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9字,读完约3分钟

烟雾逐渐消退,余波也没有消失。雾霾与经济发展速度矛盾吗?经济增长放缓,烟雾就会消散?最近,一些媒体掀起了一场冷餐,引用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2015年5月6日的回答:“不能说经济增长速度与环境无关,但这不是根本问题。环境污染与发展结构有关。”

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总之,像雾霾控制和经济增长这样的环境管制并不是一场生死攸关的“零和游戏”,但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甚至有证据表明环境管制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

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经济适度增长直接关系到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盲目限制生产和停止工业企业生产不符合中国国情。为了保持高标准的环境水平而牺牲经济增长并不容易。有一句话:“离开经济发展去谈环境保护,就是从树上找鱼;离开环境保护去谈经济发展,就是用尽全力去捕鱼。”

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在于产业结构和是否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它只能与低价和大规模生产竞争,这不可避免地要以环境为代价。从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它们在同一时期的环境也非常恶劣。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后,以服务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减轻了环境压力。

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在这些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需要长期忍受严重的雾霾。更明智的做法是以“更友好的生产方式”完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以钢铁行业为例,日本新日铁公司的回收率在92%以上,企业能耗成本仅占产品成本的14%。然而,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的利用率都不到50%,能耗成本占产品成本的30%以上。中国许多行业的环境保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时还能带来长期的成本降低。要控制雾霾,必须加强环境监管,迫使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和生产方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碧水蓝天。

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大力发展新实体经济和服务业也是实现雾霾治理等环保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根本途径之一。2017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披露了包括2016年纳税在内的七项数据。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2016年共缴纳税款238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缴纳税款近1亿元。这只是两家公司自己的税收数据,不包括天猫平台的商户。

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对于微型企业来说,环境管制并不意味着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环境管制对经济的影响不能只看个别落后企业,还要看短期。根据波特假说,环境管制的实施会在短期内增加企业成本,而从长期来看,它会鼓励企业改进其技术,从而比不受管制的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Aiji,净值,信息)。以冰箱行业为例,《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应于1996年停止使用氟氯烃。在中国,这一期限延长至2010年。然而,1996年后,中国冰箱的年出口量从最初的40万台下降到20万台,而冰箱出口量并未出现预期的爆炸式增长。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受到“环境监管”,制造商通过新技术降低了冰箱的成本,但提高了家用冰箱的竞争力。此后,中国放弃了氟氯烃,开发了无氟冰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冰箱生产商。

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豹子的一瞥。政府和企业不应反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而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以创新为出发点,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标题:雾霾治理与经济增速并非“死对头”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