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5字,读完约3分钟
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先行指数pmi触底,ppi指数由负转正,工业生产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触底,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缓解。“稳定增长”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然后去杠杆化将变得更加重要。
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60%,企业总负债是gdp的1.65倍,居世界第一位。企业负债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审计制度有关。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成为主要融资渠道。这种融资结构是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重要原因。然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近五年来,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利息负担逐年增加,经营风险不断增加。因此,降低企业杠杆率,特别是在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不仅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需要,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扩大的需要。
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当稳定增长的压力消失后,去杠杆化就迫在眉睫了。
此外,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化也一直是监管者日益关注的焦点。在市场利率中心下移的过程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面临着资产方收益下降的压力,通过扩大杠杆率来寻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是一种普遍的选择。因此,我们在过去两年看到的是,在实体经济下滑期间,在多轮货币宽松政策下,金融资产出现了反周期扩张。银行资金通过外包财务管理、银行间财务管理、各种收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极大地扩大了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金融加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相互强化,加剧了收入波动,形成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从某种意义上说,2015年的股市崩盘和2016年的债务崩盘都是金融杠杆的结果。
由于当前的金融资产泡沫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央行倾向于通过加强监管来抑制泡沫继续增长,而不是收紧流动性和刺破泡沫。
鉴于各种杠杆以“金融创新”的名义不断衍生和扩张,2016年10月,央行发布了《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金融机构“广义信贷”计算的通知》,并提出将表外理财资金的使用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广义信贷”计算。央行11月8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差别准备金的动态调整机制被“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金融机构的行为从资本与杠杆、资产与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七个方面进行引导。
通过改变流动性监管模式,央行将重点从控制基础货币和准备金率转向全面控制银行信贷扩张。其主要目的是控制金融机构一般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由于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严格评估将促使银行在表外转移信贷资产,以规避对广义信贷规模、不良率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央行扩大了评估口径,将表外财富管理业务纳入评估领域,这意味着“不透明信贷”的产生有所减少。一方面,它将有效地限制银行表外业务通过杠杆放大资产价格泡沫,另一方面,它也将使高风险和高风险。
因此,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在2016年应该在“稳定增长”和“去杠杆化”之间取得平衡,那么去杠杆化无疑是2017年的主题:首先是金融去杠杆化,然后是企业去杠杆化。货币政策的目标将逐渐从稳定增长转向去杠杆化。
标题:国泰君安林采宜:2017年去杠杆将是主旋律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0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