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6字,读完约3分钟
许多投资者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个周五,股市的表现都特别脆弱,容易跌,难涨。统计数据还显示,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周五股市下跌的概率确实高于上涨。这是为什么?
传统上,周五股市交易结束后,很多信息会集中披露,这实际上是为了避免这些信息对市场运行的影响,维护市场的公平。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人们在周五和之后的周末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属于加强监管的范畴。当然,加强监管是为了市场的长期稳定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然而,当一项新的监管措施出台时,总是会给原有的市场结构带来调整甚至冲击,这使得股票市场难以避免波动。将这种波动称为“痛苦”似乎是合理的,但如果“痛苦”反复出现,投资者可能难以承受。这让他们在心理上对周五可能发布的信息保持谨慎。一些人甚至在周五提前平仓,以避免可能的股市波动。因此,股市在周五的抛售相对较重,股指相对容易下跌。
在这里,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加强监管的措施会在市场上引起更为谨慎的反应,并可能被视为“利润空”?或许有很多原因,但政策预期也存在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例如,去年对保险资金贴牌行为的监管实际上是保险投资行为大调整的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是保险资金的标语牌不是去年开始的,就标语牌本身而言,当时并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因此,当时人们的相关政策预期,将有可能和更多的张贴保险资金,从而改变资本和运作模式的股票市场。但是后来事情变了。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波动实际上是由于政策预期的变化。同样,最近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证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渠道业务”的监管,强调相应的金融机构不能“转让”经营权。这当然是真的。毕竟,“渠道业务”属于资产管理业务的范畴,应该回到资产管理的原点。但是问题来了。到目前为止,“渠道业务”已经开展了5年多,规模已经达到23万亿元。这些企业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在当前的监管背景下需要进行调整,它们在过去是如何发展的?是否有违反相关政策法规的行为?客观上,投资者过去认为“渠道业务”(在某些场合曾被称为“创新业务”)是合理合法的,它的巨大发展将改善证券市场的资本结构,促进投资的制度化。现在看来,最初对“渠道业务”政策的理解是有偏见的。只是人们不知道这种偏离是如何发生的,在这方面新的政策预期应该是什么。事实上,最近市场舆论的焦点是“渠道业务”是否被禁止。当人们对这一原则的认识还很混乱时,如何才能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
回顾过去,股市的稳定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投资者对政策预期的稳定最为关键。当股权分置改革刚刚推进时,由于缺乏稳定的市场预期,股指跌破1000点。从那以后,预期稳定下来,市场一度飙升至6624点。现在,受各种因素影响,股市运行不太稳定,市场持续低迷,3000点正在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有稳定的政策预期,以便对市场前景有信心。要做到这一点,政策本身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而依法治市的前提也是政策的稳定性。可以说,这也是现在稳定市场的前提。在这个层面上,市场的所有部门都应该为此做出努力。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周五股市的表现将会和往常一样,不会出现易跌难涨的奇怪现象。
标题:稳定政策预期是市场稳定的前提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