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1字,读完约4分钟
智库,即“智库”和“智库”,是意识形态产品的生产者,办好智库的核心是人才。专业人才和专家品牌是决定智库影响力、品牌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形成有利于专业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是促进智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积极构建促进人才发展的制度和机制是当前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多角度加强智库人才建设
一是专业化。在特定领域形成专业特色是提高智库产品质量、打造智库品牌、帮助人才成长的关键。智囊团不可能“征服世界”。必须坚持专业化、专业化、精细化的道路,在特定领域和专业领域下功夫,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提升专业人才创造高品质思想智慧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是社会化。信息社会化、知识社会化和创新社会化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化和平台化,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以个人为基础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创新环境,形成了一个创造和共享的创新生态。为适应形势,提高创新效率,智库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构建社会化创新网络,形成小机构、大网络、大平台的创新模式,为人才建设提供优质环境。
第三,市场化。人力资源具有依附性、储备性和再生性的特征,即学术资源、网络资源等通常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收入和待遇上充分体现人的知识价值和劳动价值,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构建学术环境宽松自由、个性突出、公平竞争、尊重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权清晰的智库创新生态,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这是激发智库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第四,国际化。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智库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并开放智库。要加强出国留学,加强与国际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国外发展趋势的第一手情况和前沿信息,拓宽智库人才的发展空间。
现行的“双轨制”影响了人才的发展
目前,智库在制度上存在“双轨制度”的问题,制度内外的智库之间存在差异。系统内所谓的智囊团通常是指政府部门直属的机构。生活在这个系统中的智库有事业编制和政府品牌,他们的收入和职位相对稳定。干部是指政府部门相应的行政级别待遇,工作调动可以与政府部门形成流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系统外的所谓智库也称为社会智库和民间智库。这些智囊团没有政府品牌提供的行政资源,他们的收入和职位经常变动。干部不能申请政府部门的行政级别,其级别待遇在调动时不能与政府部门相互认可。他们在竞争中通常处于劣势,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弱。
还应该注意的是,同一个智囊团里不同的人也有一个“双轨系统”的身份。这主要表现在许多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化和劳动合同制的方式聘用科研人员,这些人也被称为非在职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在同一个单位做科研工作,但一个是事业单位,另一个是企业单位或社区单位等。由于编制不同,在收入分配、晋升、调动和福利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也存在着行政级别决定人才待遇的问题。行政级别应该用来确定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待遇,但它已经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包括大学、科研单位和其他机构,并已成为确定各种待遇的主要标准。由于行政级别的定位,许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专业,进入行政岗位。
深化智库改革应着眼于人才体系
深化智库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人才体制改革。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尊重专业人才、促进人才流动的良好生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使创新活力生成,是智库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制度约束,积极消除不利于人才成长、自由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制度障碍。
建议改革歧视性、限制性和垄断性制度,特别是消除身份差异,为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环境;建议智库应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为目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智库活力;建议建立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对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各种待遇,形成忠于使命、追求终极和职业情感的智库文化;建议按照国际思维和智库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管理。对于出国留学、智库访问等活动,不应该根据任务需要设置时间、天数等限制。科研经费的管理应以人的智力劳动为重点,逐步完善学术体系,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如学术休假、出国留学和科研等。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教授王晓红)
标题:王晓红:深化智库改革应着眼人才制度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