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0字,读完约3分钟
□在未来互联网创新监管中,其底线意识将更加鲜明
大约一周前,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网络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最近争议越来越大的共享自行车“门户开放立法”,并公开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对于正在经历爆炸式增长的共享自行车来说,在这份“指导意见”中最终确定的“游戏规则”可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一场洗牌。
同样在“共享经济”的光环下,与以往对网上汽车创新的监管相比,这一次有两个新趋势值得仔细观察:一是监管者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从网络汽车在中国出现到去年交通部相关暂行规定正式“落地”,大约用了4年时间;然而,共享自行车已经发展了最多两年,它只被公众所知超过半年。其次,公众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往往更加一致。从各方舆论在加强对网络汽车监管时的强烈反弹,到对共享自行车征求意见时的相对“冷静”,似乎有必要对“野蛮增长”进行适当监管已成为共识。
长期以来,面对新兴互联网格式的监管,政策制定者往往“让子弹飞得更远一点”。面对新事物,当法律还没有被理解时,做更多的研究是很自然的;鼓励创新经济的发展,给“开拓者”一个适当的政策倾向,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鼓励并不等于放任,尤其是当这种“宽容”可能触及原则和底线时。
在交通部关于《指导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安全底线”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这让笔者想起了今年4月深圳狭长的深圳湾公园里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清明节,公园里挤满了人,共用自行车的人不一会儿就来了,随意摆放的共用自行车占据了大部分道路,人群拥挤不堪,无法移动。如果不是被警方的人流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启动了应急预案,谁能保证不会发生踩踏事故?
如今,许多互联网创新在资本的涌入下迅猛发展,因此有必要防止“成长之痛”恶化为致命的“硬伤”。就像我们面前的共享自行车一样,它的出现无疑极大地方便了公众短途出行和公共交通的衔接与换乘,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出行的“最后一英里”问题。但是,与此同时,车辆停放、车辆运营维护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尽管这些“成长的烦恼”可能是阶段性的,但在最终确定之前,它们必须在规范中得到解决。
或许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互联网创新规范,这也标志着监管机构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将更加关注底线。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不受法律禁止。一方面,企业家需要足够的空时间来拓展他们的领域;另一方面,监管者应该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底线上为他们划定界限。标准化意味着坚持安全第一、基本服务质量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实际上意味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或许此时让共享自行车慢下来可以让它跑得更快。
《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19版)
标题:共享单车,慢一点是为了更快一点(论法)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