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2字,读完约3分钟
□面对信访,最忌讳的是态度上把它当成“洪水猛兽”,处置上盲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满足群众
“我以前在‘大破’的时候来过,现在赶上‘大破’就出不来了。”通过对经济适用房项目的信访进行现场监督,开发商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非常有说服力。通过监督一路查出来并不难。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信访矛盾,但所有地方政府都在“仓促上马”的时候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被外部波动“引爆”,就注定会留下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退潮时,我知道谁在裸泳。大多数由经济适用房项目引发的信访都遵循类似的轨迹:一些项目从一开始就存在控制不严、决策不规范、监管不力等问题。几年前,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导致政府和开发商盲目乐观。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终于无情地打开了问题的“盖子”。
人们来请愿,这往往不是问题的原因,而是积累的矛盾的结果。事实上,在几次一路检查的信访中,老百姓反映的情况基本上是真实的,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是合理的。要安居乐业,除了罕见的“访利”现象,如果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谁愿意放弃稳定的生活,选择在上访的道路上来回奔波?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一个信访问题浮出水面时,真正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信访”。信访本身就是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压力阀。当普通人上门要求政府解决时,背后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他们相信可以在规范的制度框架内寻求自身权利的救济。因此,面对来信来访,最忌讳的就是在态度上把他们当成“大野兽”,在对待上盲目对待他们。结果,这种在东方用锤子、在西方用棍子的挣扎,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满足群众。
治病比手术好。对于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政府应该有所认识,防患于未然,避免小问题拖大问题,避免一般问题在信访中变成突出问题。然而,在现实中,总有一些官员要等到一到二点才匆匆忙忙地把群众请愿拖出来认真对待。这种“无事生非”现象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对抗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使得必须为解决矛盾付出比原来高得多的代价。
那些知道房子漏水的人在天底下,而那些知道政治损失的人在草地上。信访有时就像是经济和社会的晴雨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旧问题和新趋势。只有当政治家经常从“症状”中寻找“原因”时,他们才能从治标的权宜之计转变为治本的良方。
《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17版)
标题:面对信访,该做的是解决问题(金台锐评)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