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1字,读完约4分钟

为了帮助穷人摆脱“懒惰思维”,我们需要让他们保持热情,并创新工作方法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长汉柏村的调查中,我听到了许多关于扶贫的讨论和故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支部书记的话。“任何可以用资金和项目解决的贫困问题都不难。帮助穷人最难的是如何摆脱思维的贫乏。”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关于著名的“窦”的故事,他被改造成一个扶贫活动家。

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当初,“阿逗”确实“情不自禁”地帮着干部们送了基本的母羊。他转身卖了钱;给他找个工作机会,喝醉然后在工作时间消失...一有空,就帮助干部们去阿都家,指导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解决任何时候遇到的困难。过了很长时间,帮助帮助了我的心灵,让我充满信心地工作。阿逗曾经“躺下来不做”,去年他逐渐“站起来”并成功摆脱了贫困。

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按照脱贫标准,长白山村已经脱贫。帮助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稳定扶贫和健康发展,是长汉白村下一步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国普遍面临的战胜贫困的“中间坚定”。

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如何啃掉这块“硬骨头”?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意识形态贫困。调查发现,一些穷人认为他们无法致富,他们不能饿着肚子死去。他们对摆脱贫困和致富没有太多的想法,他们甚至不去想它,他们靠它生活;别人贪图安逸,不能受苦,而等待别人给他们小康生活。长白山村有一个超甜西瓜基地,一天250元。然而,一些村民认为温室里的工作太热、太累、太瘦,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会悄悄地撤退...除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外,意识形态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做出“刺绣”的努力来帮助。

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为了帮助穷人摆脱“懒惰的思想”,有必要创新帮助人们的方法。调查发现,一些帮扶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试图通过讲真话来做贫困户的工作,往往收效甚微;其他帮扶干部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退缩,为了按时完成帮扶任务,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介入并做好本职工作。和帮助长汉白村贫困户的帮扶干部,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三步工作法”。第一步是多走动,多感受。第二步是为贫困家庭创造摆脱贫困的条件,让他们觉得你真的在帮助他并赢得信任。第三步是双手准备。如果贫困家庭愿意工作,他们将逐步提供更多的帮助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多地工作,并迅速摆脱贫困。如果贫困户“坐等不做”,他们并不着急,而是让他意识到不参与一些扶贫试点项目的后果,让贫困户坐以待毙,坐以待毙。像这样的“三步功法”,加上“刺绣”和基础气,确实有用,很有启发性。

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如果穷人想逃离“等待他们想要的”,关键在于保持他们的心温暖。一个贫困家庭的话很有代表性:人们的心里充满了肉,干部把我当成亲人,这真的帮助了他们。如果我不积极地摆脱贫困,我怎么能适合别人呢?如果帮助干部到贫困户家里只是“看、问、填”,就很难解决思想贫困的结。归根结底,扶贫是群众工作,摆脱思想贫困需要大量细致的群众工作。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有着“等待救助”严肃思想的贫困村,他的经验是依靠群众做好思想扶贫工作:不仅要支持全村实行奖励勤劳、惩罚懒惰的自我评价机制,还要形成“我脱贫、我光荣”、“我懒惰、我惭愧”的浓厚氛围,让原来懒惰的人也勤奋起来。

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帮助穷人应该首先帮助雄心,帮助穷人必须帮助智慧。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是在质量和数量上战胜贫困的不可避免的障碍。理解到位、努力到位、方法到位肯定比困难多,“坚定中坚定”就能突破。

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作者是本报经济社会事务部记者)

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05版)

标题:思想脱贫,先把心焐热(砥砺奋进的五年?驻村手记)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