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98字,读完约21分钟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过多轮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谈判,贸易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如果我们看看中国最终产品的关税削减,我们也可以通过进口竞争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俞妙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过多轮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谈判,贸易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正如笔者和崔(201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贸易与投资促进措施研究》中指出的,中国在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自特朗普2017年1月上任以来,他在经济和外贸投资方面的措施都违背了全球化。
特朗普政府上台的第一步是废除《跨太平洋贸易协定》(ppt),然后宣布将修建墨西哥边境隔离墙。当然,美国必须为此花费大约216亿美元,并且可能不得不从墨西哥或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水泥;此外,必须从墨西哥雇佣更多的蓝领工人。因此,即使美国-墨西哥边境的围墙建成了,对美国来说,利大于弊。第三项任务是对加拿大原木产品征收20%的高关税,并威胁废除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随后,特朗普反复强调,为了创造更多的美国就业机会,应该限制外国移民进入镜子。然而,由于美国目前的经济基本面是好的,基本上接近充分就业水平,任何贸易保护或移民限制都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尚不确定美国的特朗普政府是否真的会像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期间承诺的那样,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定位为“汇率操纵国”,然后迫使人民币升值约45%。或者,美国会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征收类似的特殊保障关税吗?特朗普上台之初,应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自2017年4月初习近平主席访美会见特朗普以来,两国政府同意通过贸易谈判和深入对话来讨论和解决双边贸易分歧,并于5月中旬和下旬形成了10个主要的贸易和投资谈判初步结果,涵盖农产品(000061,诊断单位)贸易、银行和其他服务业及投资的具体措施。因此,目前,两国之间不太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爆发贸易战。
然而,不可能爆发贸易战并不意味着不会有贸易摩擦。不可否认的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反全球化”的危机已经出现。那么,这场危机是否会恶化取决于中美之间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贸易摩擦。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中美之间出现大规模的贸易摩擦,或者发生“贸易战”,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甚至全球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与清华大学的郭美新、、香港中文大学的盛柳刚合作出版了《特朗普贸易战对中美经济的影响》。通过几个政策模拟,作者分析了潜在贸易战对中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量、生产和福利的影响。首先,我们分析了当前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和贸易争端。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贸易争端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特朗普政府指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下降、国内失业率上升和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第二,美国指责中国对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包括国家的支持战略和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偏袒,这被认为是对外国公司的不平等待遇;第三,美国指责中国对美国出口企业设置配额、许可证等贸易壁垒,以牺牲外国企业为代价,给予中国下游制造企业优惠待遇;第四,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争议。然而,事实上,这些贸易争端与当前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底的980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5240亿美元,年均增长14%。如图1所示。
来源:商贸数据库,引自郭美新等(2017)《特朗普贸易战对中美经济的影响》。
图1中美双边贸易增长率
在中美双边贸易中,机械和电子产品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重要的产品。2016年,出口额约为1730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44%;纺织品是第二大出口产品,2016年出口额约为42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1%。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钢铁行业。美国政府批评中国政府支持国内钢铁和铝产品行业,向世界倾销1亿吨钢材,扭曲了全球市场结构。其中,2011年至2015年,美国对中国企业进行了29次反倾销调查和25次反补贴调查,其中对钢铁行业进行了11次反倾销调查和10次反补贴调查。目前,欧美国家认为,由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将抛售其主要出口目的地——欧美市场。那么,理论上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吗?或者,更具体地说,中国所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有多严重?作者和金洋和雷(2017)最近的论文“中国制造能力利用率的测量和企业生产率估计”提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强调产能利用率的衡量是理解和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他们以资本折旧率为代理变量,在生产函数分析的框架下,构建了一种同时衡量产能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方法。这种方法清楚地定义了容量利用率的概念,并具有广泛的可扩展性。他们用这种方法估算了1998年至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经历了一个整体上升的过程,但不同性质的企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生产率更高、人均资本存量更低、出口产出比更高、利润率更高的企业更有可能伴随着更高的产能利用率。本文还以钢铁行业为例,分析了产能利用率在区域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描述中美之间的贸易,我们必须把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纳入全球贸易框架。这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中国和美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它们各自的市场也对其他国家开放。同时,如果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征收高关税,不仅会影响该行业在征收高关税国家的生产和贸易,还会影响该国其他上下游行业的生产和贸易。因此,在郭美新等人(2017)的论文中,他们考虑了多国多部门,允许上下游部门之间的互动,并对中美之间潜在的贸易战对中美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几次模拟分析。
首先,如果爆发贸易战,美国单方面对所有中国产品征收45%的高关税。这个假设有两个考虑:第一,如果美国将中国定义为货币操纵国,它可以要求人民币升值40%-45%,这相当于对所有产品征收40%-45%的关税;其次,如果美国不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它将对大多数制成品征收35%的产品关税。现在美国产品对中国的平均关税约为3%-4%,所以加起来约为40%。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进口减少,产出增加。尤其是石油、纺织品、木制品和电脑的进口额降幅最大,约为1/4。中国11个行业的总产量将下降。然而,关税对总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它将减少不到5%,因为中国可以增加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鉴于美国对中国征收单边贸易关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几乎被摧毁,平均下降75%。由于高关税导致国内价格上涨,美国的实际收入将下降0.6%。中国的实际收入将下降0.38%,远低于美国。在卢森堡和新加坡等一些小国,由于美国限制中国的出口,中国的主要出口将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样,那些小型开放经济体将从美国的单边贸易战中受益。
在第二个案例中,美国对所有中国产品征收45%的高关税,而中国也以同样的方式对所有美国产品征收45%的高关税。在这种情况下,双边进口量将急剧下降。美国的总产量、进口总额和从中国的进口与第一种情况相似。在计算机、纺织和电子产品这三个产业中,美国的总产量将会扩大。中国总产值和出口总额的变化程度与第一种情况相似,但纺织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总产值和出口总额明显下降。因此,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中国遭受了严重的损害。从实际工资的变化来看,美国下降了0.75%,而中国的福利上升了0.08%。小国仍将从贸易战中受益。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之所以会在贸易战中实现福利增长,主要是因为该模型假设中国会在贸易战后增加从其他国家(美国除外)的进口。经济学的直觉是,虽然中国不能再向美国出口,但企业的生产会受到负面影响,工人的工资会下降。然而,如果中国可以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进口,因为更多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制造商不得不降价。国内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产品。如果价格下降超过工资,实际收入和福利就可以提高。
当然,如果中国在贸易战后没有增加从其他国家(美国除外)的进口,他们也做了一个情景模拟。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都将遭受福利损失,中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原因是中国工人的工资下降了,但消费品价格没有下降,这将造成福利损失。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贸易战后中国是否会增加进口。
总之,在作者与几个合作者合作的关于特朗普潜在贸易战的论文中,我们对各种模型的校准表明,在所有潜在贸易战中,美国基本上是受损最严重的。然而,中国可能在贸易战中受损,或者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这一结果的关键取决于中国能否实现贸易再平衡。保持贸易平衡的关键是促进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并从其他国家进口更多。
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上,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深入探讨了如何推进贸易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并提出了具体的合作倡议。具体举措可分为三点。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中国准备在未来五年内增加2万亿美元的进口。换句话说,要在五年内将进口翻一番,这种努力可以说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目前,中国的进口总额是2万亿美元的盘子,占全球进口的10%以上。如果我们转向gdp,中国将在五年内进口一个印度。
中国在五年内大幅增加进口对其贸易伙伴来说是互利共赢的。对一带一路的贸易伙伴来说,中国进口的增加自然意味着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扩大出口。一方面,这有利于扩大他们的贸易顺差,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中国而言,增加进口会减少贸易顺差,但目前中国有3万亿外汇储备,每年的贸易顺差实际上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通胀压力。因此,适当减少贸易顺差实际上有利于中国的宏观经济。在微观层面上,更多的进口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消费类型可供选择。市场上各种产品的竞争也很激烈,自然销售价格也降低了。普通人(603883,诊所股票)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为什么不呢?
当然,进口的增加会对一些企业和行业产生影响,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感受到竞争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企业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中国从其“一带一路”贸易伙伴,特别是东盟国家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因此,降低中国的进口关税和促进贸易便利化相当于降低中国企业的进口成本,降低其生产成本和提高其利润。因此,企业实际上是贸易全球化的获利者。
事实上,作者最近利用制造企业和海关的大数据发现,贸易自由化对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对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节约效果,因此企业可以保留更多的利润,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发现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作者有幸获得了皇家经济学奖。
让我们看看中国振兴共同投资的第二项举措。未来五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的直接投资预计将达到1500亿美元。这个数字的概念是什么?去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约为145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9%。也就是说,在五年内,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番。强度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升级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首先,就投资类型而言,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基础设施投资,比如由中国铁建和中信集团在北非共同修建的1216公里长的高速公路,该公路西起摩洛哥,横跨阿尔及利亚,东至突尼斯。这种投资大大改善了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如果你想发财,你应该先修路。"良好的基础设施在降低东道国运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永远不会重复。对此,笔者和刘丹、盛柳刚的新著《高速公路对中国制造企业出口的影响》专门研究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中国制造企业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影响。通过构建企业与国道和高速公路的距离作为衡量企业面临的基础设施的变量,他们发现中国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国内销售和出口。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第二类外国直接投资,即节约成本的企业的外国投资。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的工资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没有比较优势。例如,目前广东普通蓝领工人的月工资约为3000元,而北非埃塞俄比亚工人的月工资仅为252元,不到东部沿海省份的10%,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工人相当。相比之下,埃塞俄比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当世界熙熙攘攘,所有的好处都来了。正是对这一商业“秘密”的洞察,生产鞋帽的东莞华建公司在亚的斯亚贝巴雇佣了3000名当地工人。像华建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走出去投资“一带一路”周边国家,这不是偶然的,而是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迄今为止,已有近2000家中国私营企业在非洲投资,并雇佣了大量当地工人,帮助当地人民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当然,如果你送一朵玫瑰,你的手会有余香。中国企业的海外利润也相当可观。
有趣的是,中国近一半的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是以贸易办事处和进出口公司为代表的贸易导向型投资。以往的研究只关注汇率变动对制造业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而忽略了出口与贸易导向型投资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在这两类投资中应该是不同的。在这方面,笔者和田伟的论文《汇率、贸易服务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旨在研究汇率变动对异质出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特别是汇率对贸易服务投资的出口传导效应。本文从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重新审视了汇率对贸易导向型投资的影响,从理论上扩展了异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区分了贸易导向型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引入了实际汇率;本文利用微观企业投资和贸易数据,定量分析了汇率对不同类型投资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不断上升的汇率显著提高了企业进行外国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尤其是以贸易为导向的外国投资。
同时,外资和中国制造企业的贸易自由化也能有效促进R&D企业的发展。笔者结合智坤、田伟的最新论文《外商直接投资、贸易自由化与企业R&D》,同时考虑了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对企业R&D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信息进行匹配,计算工业层面的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税以衡量贸易自由化程度,并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可以显著促进R&D的企业。同时,这种影响与中间产品的进口自由化程度密切相关。对于中间产品进口自由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的R&D效应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上述结论对于不同的模型设置和测量方法是稳健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绿色空间,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当地工人没有生产管理经验,如不能有效使用复杂的机械设备,中型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国家官员缺乏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布局等,他们可能会事半功倍,甚至离目标还很远。为此,中国提出了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项重要倡议。具体而言,中国将在中国为沿线经济体提供10,000个学习和培训场所,培训它们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管理经验。与其教人们钓鱼,不如教他们钓鱼。
事实上,早在2015年,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就倡议建立一个南南合作与发展研究所,以促进南南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去年,习主席的愿景成功实现。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作者所在单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南南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已经成立,第一阶段的招生工作已经完成。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的48名学生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国家发展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有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部长和来自中亚国家的年轻学生。上个月,我们去了赞比亚和津巴布韦采访新生。前来面试的地方官员渴望上学。津巴布韦总统办公室有五名高级官员渴望学习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并尽最大努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事实上,“一带一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而人民币国际化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作者张帆教授和于建拓博士最近发表的《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一文回顾了“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渠道和一国货币成为预计货币的条件,并估计了“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中期影响。同时,他们利用引力模型估计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发现货币互换协议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显著增加了中国与该国之间的贸易价值,互换规模越大,相应增加贸易价值的效果越大。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花了很多篇幅介绍贸易全球化可以促进中国和其他贸易国家的福利。我们福利的提高主要是从进口的积极作用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可以有效降低国内消费品价格,但同时,中国企业应从提高“内部实力”的角度出发,大力提高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经济增长。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教授曾经说过:生产率不是一切,但从长远来看,它几乎是一切。为此,他发现东南亚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只是资本的积累和劳动投入的增加,而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他预测这些东南亚国家迟早会发生经济危机。果然,他的论文发表于1994年。三年后,1997年东南亚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
那么,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吗?不同的经济学家以前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例如,以往的研究利用中国宏观行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也持悲观态度。事实上,这是由于宏观数据的总体偏差。最近,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学者利用中国的微型企业数据,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发现2000年至2008年间,中国微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增长迅速。
为什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会有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是测量方法的不同,此外还有宏观数据求和可能导致的误差。但是我们的发现对最新的测量生产力的尖端方法是有力的。如果用增加值来衡量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在此期间的年增长率为2.7%;如果以总产量来衡量,年增长率可以达到7%。这一发现是可靠的。因为如果中国的微型制造企业没有7%的年增长率,很难理解为什么宏观gdp增长率能达到8%以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作者的专著《加工贸易与企业生产率: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找到。
那么,我们如何实现更可持续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呢?至少有三种可能的方法。第一是增加教育和培训投资;二是进行更多的研发;第三,通过贸易全球化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人力资源的提升是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但我想强调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长不仅包括正规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在职培训作为非正式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作者与、邱、合著的《岗位培训与企业生产率》一文,研究了内部培训对提高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通过将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与海关数据(2004-2006年)进行匹配,他们研究了最终产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首先,如果进口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平均利润就会下降,所以企业不愿意在内部培训上投入太多的资金。其次,生产率低的企业更有可能培训工人,否则,如果生产率不提高,这些企业就会被淘汰。最后,促进最终产品关税的降低对企业的生产率会有更大的影响,对那些工人的培训投入会有更大的影响。
二是企业的研发。我们知道,中国政府正在鼓励每个人通过大众创业,通过全民创新。这个方向自然是正确的。然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R&D:一种是技术R&D和生产流程改进。二是新产品的研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更适合于流程研发和生产流程改进,而新产品研发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可能更有效。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更多的R&D是从产品本身的技术创新开始的,但中国的技术发展有可能经历一个弯道超车的过程吗?也就是克鲁格曼教授提到的“蛙跳理论”。发达国家在传统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果这些技术成熟了,他们就不愿意尝试新技术。然而,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某个行业,它们对当前成熟技术和新技术的投资是相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更有可能开发新产品。例如,华为现在是中国最大、可能也是最成功的私人电信行业,每年在R&D的投资为110亿美元。它的成功应该与其在研发上的巨额投资相类似。
第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具体来说,贸易自由化有三种不同的方式:对外关税削减、中国最终产品关税削减和中国中间产品关税削减。这三种方式都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让我们看看外国关税削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当中国降低进口关税时,外国贸易伙伴也会降低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的进口关税。这可以增加中国企业在海外销售中的市场份额,而市场的扩大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如果我们看看中国最终产品的关税削减,我们也可以通过进口竞争促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你怎么理解这个?例如,一些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当中国降低进口丰田汽车的关税时,将会带来奇瑞与其他汽车制造商之间更激烈的竞争,从而淘汰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而大企业可以做大做强。中国还通过降低中间产品关税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例如,如果我国降低进口轮胎的汽车关税,就相当于降低了国内汽车制造商奇瑞的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因此,问题是,在所有不同形式的贸易自由化中,哪一种对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在我发表在经济杂志上的论文中,我使用了中国微型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发现最终产品关税的降低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的贸易中不止一个是加工贸易(目前大约是1万亿美元),而加工贸易是免税的,我们的发现就会不同。特别是,如果取消加工贸易,我们发现中间关税削减对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更大的作用。这一发现与发展中国家的其他数据相同。
总之,新世纪以来,我国微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贸易自由化是提升企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新世纪以来,各种贸易自由化可以解释中国全要素生产率15%的增长。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特别是中国老龄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启示。中国老年人的数量也在增加。目前,中国有13.7亿人口,人口抚养比率为37%。所谓人口抚养比率是指65岁以上和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世界范围而言,37%的人口的抚养比率非常低,但就时间纵向比较而言,抚养比率正在上升。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2.22亿,占总人口的16%,也就是说,老龄化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大影响。首先,日益老龄化的人口表明中国不再是一个廉价劳动力的国家。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劳动力不能无限期地供给,2004年前最大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人口红利下降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劳动力供给本身正在下降,二是我们已经在各个地区实施了最低工资法。
总之,我们现在不再是劳动密集型国家了。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中国和非洲其他低工资国家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在这里,学术界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所有地区实施最低工资能否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
笔者与崔、、袁东的论文《最低工资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研究并探讨了提高最低工资对我国出口企业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当要素替代弹性较大时,最低工资的提高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用资本和中间产品替代非熟练工人,最终导致他们的利润率、成本加成和国内增加值率下降。然而,当非熟练工人的替代能力很小时,最低工资的增加可能会被动地增加企业国内附加值的比例。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他们发现:第一,最低工资的提高使一般贸易企业的国内增加值率下降,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密集度的提高有助于抵消最低工资的负面影响。其次,最低工资的提高对不同生产率和劳动强度的加工贸易企业有异质性影响。特别是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相对较低时,最低工资的提高可能会迫使国内增加值的比重被动增加。
然后,回到现实世界,第二个问题是有多少工作可以外包和转移?中国目前总就业人数为7.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占35%。这样,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是2.5亿美元,而制造业至少会有8000万工人。即使其中一小部分流向国外,也会对当地就业产生积极而明显的影响。
那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目的地在哪里?人们普遍认为,东南亚国家离我们很近,应该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想目的地国。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所以现在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企业,他们会发现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一两年后不再存在,所以中国企业将不得不再次搬迁,所以东南亚国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相反,投资环境更好、社会保障更好的非洲国家是理想的选择。
此外,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中国的家政工人如何才能找到工作?我认为他们应该更多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服务型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50%左右,远远低于许多经合组织国家75-80%的水平,因此我国仍有很大发展。“大众创业”的一个成功例子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的自行车项目,这个项目非常成功。
最后,中国应该尽快提高其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虽然产品质量和国内附加值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总体上是正相关的。前不久,作者和雷合著的《中国制造业出口质量的精确测量:挑战与对策》一文重新精确地测量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质量。我们的研究强调,在衡量企业产品质量时,传统的以产品单价作为代理变量的方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如果不同的产品有相同的单价,市场份额较大的产品应该有更好的质量。但是,仅仅考虑单价和市场份额并不能决定产品质量,还要考虑供应方因素。高生产率企业通常可以降低产品价格以确保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产品质量差。总之,他们认为只有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才能提高,中国经济才能继续增长。
总体而言,特朗普上任以来实施了贸易保护政策,反全球化趋势明显。中美学习会后,中美贸易呈现良好势头,中美未来的发展应该会有好的发展。然而,中国也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如果特朗普坚持要打中美“贸易战”,中国应尽力避免负面影响,大力实现贸易全球化,促进自由贸易,积极扩大进口,积极做好“一带一路”工作,争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赢国际环境。与此同时,我们将努力提高企业生产率,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本文作者授权金融网站发布。请不要擅自转载。如果你对干货有意见或文章,你愿意为投资者提供最权威和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您是权威专家、金融评论家还是智囊团,我们都欢迎您积极投稿,并在金融网站的著名栏目中安家。电子邮件地址为zhuanlan@jrj,电话号码为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标题:余淼杰:逆全球化危机下 中国如何逆流而上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