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8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平潭发展(000592)和绳金(002333)同时宣布延长员工持股计划的期限,平潭发展的员工持股计划亏损近40%。最近,许多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的不得不平仓割肉,更多的不得不延长时间,以免浮亏变成实实在在的资金损失。
截至2017年6月1日,708家a股上市公司启动了员工持股计划,共实施了375项员工持股计划。其中,215名员工持股计划亏损,占57.3%。
自2014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试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指导意见》以来,员工持股计划在上市公司的实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显现,一些风险不得不警惕。更突出的是,大多数员工持股计划与业绩激励脱钩,表现为纯粹的投资甚至投机,过于关注短期回报和财务,背离了长期业绩激励的初衷。
从理论上讲,员工持股计划是通过让员工持有公司股份来解决代理问题、激励和吸引员工、分享劳动成果收益和参与经营决策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长期的绩效奖励计划。
员工持股最常见的例子是童的励志故事。她于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担任前台接待员,马云分配给她0.2%的股权。后来,童逐步成为阿里的核心执行官,原来0.2%的股权市值已经超过1亿元。华为的成功离不开其著名的全面持股计划,这直接成为华为崛起的支柱。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大部分员工持股计划都是通过员工认购公司股份的方式获取短期收益,很少与公司业绩挂钩。事实上,它们变成了纯粹的金融投资,甚至是投机行为,目的是共同做出贡献,赚取二级市场差价。
当市场好的时候,员工持股计划就成了“股神”,赚了大钱。当市场低迷时,员工持股计划将遭受浮动损失甚至巨额损失。员工持股计划更多的是与二级市场的起伏和股票市场的波动有关。在这种员工持股计划中,员工更关心公司股价的涨跌,更关注股票市场的日常波动,但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和动力,难以起到激励管理和留住人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内上市公司的大部分员工持股计划本质上都是投资行为。
员工持股计划过于投机的原因也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时间有关。大多数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期限仅为一年零三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员工持股计划的盈亏基本上取决于时机和市场风格偏好。在2015年和2016年,当创业板和中小板蓬勃发展时,一些中小板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赚了很多钱。今年股市结构调整后,这些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普遍出现浮动亏损。今年,大部分浮动亏损的员工持股计划都是中小企业,而蓝筹股、白马股、美的等员工持股计划都取得了可观的利润。
一些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嵌入了高杠杆,使得风险急剧增加。据媒体报道,欧飞光(002456,诊断)是2014年首批尝试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之一。2014年11月第一个员工持股计划的购买价格为22.59元/股,2016年5月的销售价格为29.07元/股。考虑到中间公司的两次分红,一年半的账面浮动利润约为30%,然后,
2016年7月实施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禁止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股票和混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率不得超过一次。在失去“高杠杆”机制后,很难用高买入或高杠杆配置来扩展一些员工持股计划。缙云激光(300220)于5月11日宣布,公司第一个员工持股计划新中18号集体计划持有的公司68.15万股股份已全部售出。员工持股计划的平均购买价格为53.83元/股。由于公司近几年没有进行高转股,按每股18.55元的售价估算,缙云激光员工持股计划的损失率超过65%。
在二级市场上,员工持股计划逐渐成为投机和逢低买入的对象,许多投资者都渴望这一主题。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员工持股相当于上市公司展示自己的名片。股价关系到高管和员工的切身利益,而员工的股价很容易产生“安全垫”。长期以来,许多分析师也认为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然而,投资者应该仔细识别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和业绩增长。
新的减持规定出台后,少数公司的大股东通过大宗渠道将减持后的股份投向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成为大股东减持模式的一部分。一旦股价下跌,员工在锁定期增加,他们可能会陷入困境。恐怕“财务总监减少现金,员工支付账单”的交易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初衷不符。
标题:朱邦凌:员工持股计划切忌偏离绩效激励本源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