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27字,读完约14分钟
2016年,在国际竞争加剧、国内工业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爱基、净值、信息),我国工业技术创新领域出现了许多亮点,创新基础和能力明显提升。因此,CCID智库预测,随着2017年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实施,以创新为主导和支撑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将逐步形成。作为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有效手段,产业技术创新将成为稳定增长、推进改革、调整结构、造福民生、创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鉴于当前科技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网络经济下的新商业模式迫切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品牌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错位,CCID智库提出几点建议: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聚焦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快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模式探索;多管齐下,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为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加快实施工业“三产”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一、对2017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1)加快各国制造业创新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
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正面临上行阻力和下行趋势,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主要发达国家认识到“制造业回归”和“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并加快了创新战略的部署,试图在新工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制造业创新,并将制造业创新作为全球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2016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冬季达沃斯)以“控制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主题;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峰会将创新、新产业革命、数字经济和结构改革作为未来发展的四大行动。今年,各国将进一步把重点放在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上,充分发挥创新在推动经济和产业各方面的作用。
以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内需为引擎,美国加快实施新版创新战略和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继美国政府于2015年10月发布新版《美国创新战略》后,2016年2月,发布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和《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制造环境下的机器人(300024,buy)等六个创新中心相继启动。2017年,美国将继续围绕先进制造业等九大战略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在获胜演讲中提到,美国的基础设施将得到重建。预计2017年,美国将重点发展高速、桥梁、隧道、机场、学校、医院等国内重点产业。以创新为动力,着力实现美国制造业的回归。
自2010年以来,英国开始建设“弹射中心”,通过聚集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移和转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11个弹射中心。2016年,英国为生物医学R&D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应用建造了一个新的喷射中心,并在英国喷射中心计划的“初步建设阶段”完成了11个喷射中心的建设,包括高价值制造中心和细胞及基因治疗中心。预计2017年,英国将以弹射中心为载体,吸引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不同领域的合作,同时促进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初步形成英国新的技术创新框架体系。
(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协同,技术创新将进一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
2016年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今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出台,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5月,召开了“第三次科技大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要求。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工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重点领域的目标和任务。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17年,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将不断优化,创新将成为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大趋势,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体制机制上看,围绕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法实施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指引》,2017年全国将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地方政府将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制造业创新举措来看,2017年,我们将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指南(2016-2020年)》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探索不同类型区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三)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总要素将继续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2017年,中国产业资本、人才、R&D机构等创新要素总量将继续增加,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将稳步提升。
首先,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将继续增加。“十二五”期间,中国对R&D的总投资从2011年的8687亿元快速增长到2015年的14169.9亿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R&D投资增速放缓,但仍保持在9%左右。R&D投资强度(即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2011年的1.78%稳步上升至2015年的2.07%。为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对R&D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5%以上),在“十三五”期间,R&D对中国的总投资仍将大幅增加,预计2017年R&D对中国的总投资将超过1.6万亿元。
第二,R&D企业人员规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04年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相当于R&D的专职人员从2004年的542,000人/年增加到2015年的263.8万人/年,约占全国企业的70%。这一比例在2017年将保持在70%左右。
第三,工业企业投资R&D机构的数量和比例将迅速增加。2004年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的R&D机构数量大幅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的企业比例从2004年的6.2%上升至2015年的19.2%。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对R&D机构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技术创新,并加快在企业内部建立R&D机构。预计2017年,中国技术创新要素总量将继续增加,企业技术创新基础将更加坚实,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4)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将不断提高,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和英国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6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25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2月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8.2(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3.7%。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70个。
在国际专利方面,从2016年1月至9月,中国接受了30,200项pct国际专利,比2015年同期大幅增长51.5%,其中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排名前五。预计2017年中国接受pct国际专利的数量将继续大幅增长。
在发明专利方面,中国授予的发明专利数量逐年增加,预计2017年将继续增长。2016年1-9月,中国十大地区授予的专利总量占全国总量的75.4%,与2015年十大地区持平,主要在中国发展。据估计,2017年前十名仍将主要在这些领域,中国近80%的专利将被生产出来。
就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而言,2008年至2015年,中国技术市场成交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据估计,2016年中国技术市场的营业额将超过1万亿元,2017年中国技术市场营业额的增长率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趋势。
在新产品销售方面,201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包括内资和外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50857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内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0.207万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8%;港澳台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1%;外商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9.1%。国内内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低于同期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预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速仍将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但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相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仍有较大差距。
从上述趋势来看,2017年中国创新指数将继续上升,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将继续优化,创新能力将继续提高,创新成果将继续涌现,创新成果将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在支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科技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存在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不足、科技与经济融合不够、产业协同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真正的产业化不到5%,与发达国家40%-5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差甚远。此外,中国的工业共性技术供不应求。中国大型大学改革后,一些原本承担工业共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被推向市场,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管理从共性技术领域撤出,投入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技术与产业之间的创新链条存在断层,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技术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产业发展的瓶颈。
(2)加快基于制造业的创新载体建设
目前,我国创新载体分散、重复建设,资金、设备等创新资源重复浪费严重。现有创新载体无法发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枢纽作用,创新过程中的“孤岛现象”十分普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设了各种创新载体,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然而,这些创新载体对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支持有限,在“技术生成-扩散-先商业化-产业化”的链条中处于不同的位置,难以形成创新协同,导致一些关键领域整体突破性发展的实现滞后。
(3)网络经济下的新商业模式迫切需要知识产权保护
互联网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与传统产业融合,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催生了互联网金融、智能电网、智能家居、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互联网经济形式的密集涌现。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它给现有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制度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对企业有效使用和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互联网内容产业的不断扩张,版权侵权变得复杂、易发生、难以监管和防范。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版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产业互联网和物联网(Aiji、净值、信息)等新兴产业是竞争高地,对企业尽快完善专利战略布局和知识产权利用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新的商业模式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保护,因为目前的专利法没有授予纯商业方法专利。跨国整合使得商标表达和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多样。网络技术不仅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也为侵权假冒活动的组织、实施和传播提供了多重便利。品牌和商标权的申请和保护形势极其严峻。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更加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保护和使用企业技术秘密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工业品牌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匹配
近年来,中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很大,但并不强大。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质量品牌问题依然突出。2015年,全球最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排名中,只有华为和联想名列第16位。此外,在brandz 2016年发布的世界100大最有价值品牌中,中国有15个品牌上榜,比去年多了一个,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品牌是制造业供应水平的直接体现。近年来,中国在出境购物和海涛购物中释放了大量的购买力,购买的商品也从珠宝、名包名表、名牌服装、化妆品等奢侈品延伸到了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日常生活用品。原因是国内品牌水平低导致消费者需求大量外流。据统计,2015年,全球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46%,其中约78%发生在海外。面对这种迫切的形势,中国工业迫切需要快速构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新的竞争优势,发挥质量品牌的主导作用,推动供求结构的改革和升级,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正处于关键的窗口时期,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十分必要。一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加强原始创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扩大创新主体,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深化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产业、学术、科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法》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打造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载体,强化市场化服务,探索多元化资本投资模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聚焦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快国家制造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
制造创新中心项目是“中国制造2025”五大项目之一,建立制造创新中心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添加剂制造创新中心也已获批。CCID智库建议,首先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关键领域技术路线图”重点关注机器人、石墨烯和光通信等关键领域,继续推进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建设;二是跟踪动力电池和添加剂制造两个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和多元化资本投资方式,分析总结有益经验,为建设新的创新中心提供借鉴;三是继续推进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省市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一个案例、一个政策”的思路探索创新中心建设的共同规律和特点,加强经验推广。
(3)多管齐下,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为创新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加强对网络经济新形式和新领域创新成果的保护。2017年,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建议:一是通过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如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研究对商业方法软件或携带商业方法的电子模具授予专利。扩大可专利物品的范围;二是加快《著作权法》的修订和完善,通过完善定义和扩大外延,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和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出台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三是加强数据信息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和立法,与国际组织和海外执法部门密切沟通与合作,提高跨境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执法水平,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第四,及时跟进添加剂制造、虚拟现实等新业态、新领域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同时推进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体系。推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小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扩散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新兴产业和新领域的企业应主动提高知识产权联合使用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积累和储备,抢占产业竞争的战略高地。
(4)加快实施工业“三产”战略,发挥品牌主导作用
2017年,中国应继续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质量和效率提升。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化解“三相叠加”风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以供应结构升级工程为起点,以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为主要内容,打造中国品牌价值。
CCID智库建议: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质量品牌基础保障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质量品牌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综合分析政府、行业组织、专业机构、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的质量品牌信息,构建信息服务创造和共享能力;三是解决质量品牌建设突出问题,加快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深化产业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四是在消费品行业推广三产品战略示范项目,逐步将三产品战略扩展到其他行业,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标题:提升系统化支撑能力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