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先看潜力,然后进行操作。
自本月初两会结束以来,各地调控“技术”不断创新。北京、厦门、成都、杭州、京津冀地区、各类1234乃至N线城市都受到集中调控,其中不乏创新做法。
例如,为了打击通过假离婚获得第二次购房资格的做法,北京市规定,离婚后一年内继续购房应采用第二次购房标准。厦门市规定,有户籍的成年单身(含离异)人可以在本市购买一套住房。针对一些人买房后急于脱手赚取差价的行为,福建的厦门和福州都出台了“两年后才能交房”的政策。北京进一步加强住房贷款审批,无收入大学生按二套房原则购房。
对比前几年的调控,我们可以发现,从以前一般每年一次的新政策,到每六个月一次,再到短短几个月的新楼市政策,调控政策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政策也越来越具体。中原地产分析师表示,调控政策已经进入“三个认识+三个界限”时代:住房识别、贷款识别、限购限价令,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向精细化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房地产监管似乎成了政府和买家之间的“猫捉老鼠”游戏。一方面,政府有心为楼市“对症下药”,尽力压低楼市的上升势头,赶走想从炒楼中获利的人。一方面,我们对各种“避雷”都很小心,担心“药”用得太狠,会影响到只需要上“车”的人。购房者仍然蜂拥而至。
笔者认为,从房地产的“潜力”和“技能”来看,各地限购政策的精细调控“技能”虽然提高了房地产政策的反应速度,但却背离了潜力调控的初衷,传达了快速上车的恐慌信号。中国人(603883,Buy)的智慧一直是无限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许多人的固有思维习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担心我会陷入“你越是限制我,我就越是担心我买不到它,我就越是想买它”的恶性循环。
回顾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危机,当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极度低迷,大量的房地产中介在一夜之间倒闭了,包括像中原和世界联合会这样的连锁中介。作者也经历了危机,去看房子。福田中心区的房子平均价格在6000元左右,楼层和朝向可以随意选择。如今,同一地区的房屋数量几乎增加了9到10倍。
因此,当很多人现在都在向作者抱怨:为什么我当时没有买房子?我总是想问:那时候你敢买吗?
那一年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与人们对经济信心的丧失有很大关系。由于金融危机,不仅房地产市场,而且一些制造工厂也关闭了。我见过很多工厂主离家出走,员工失业,纠纷不断,尤其是在物流和外贸行业,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突然失业。虽然一些行业和企业没有受到影响,但由于整个社会的信心被摧毁,人们不敢消费,每天外出吃饭、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自动减少,更不用说买房了。
但在第二年,国家开始稳定经济,社会对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信心逐渐恢复,但比经济调控慢得多。从2010年到2013年,与现在相比,各地房价的增长速度并不太快。相反,经过密集的调控政策,房价上涨了。
目前,房地产政策出台频繁,更多的是关注"技能",但对"潜力"的把握不足。在这种趋势下,社会普遍关注房地产市场,每一个举动都触动了人们的心灵,这本身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使人们感到不安的是,他们似乎不参与房地产市场,如果他们不买房,就会与社会分离。此外,人们普遍对政府调控的信心有所怀疑,房价走势也普遍看涨。因此,无论政府出台调控政策的频率有多高,监管的力度有多细,都只是一个“诡计”,无法阻止潜力的发挥。
如果我们先做好“潜力”的工作,然后围绕“潜力”进行“技能”的布局,如以各种方式稳定人们购房的信心、个人发展和社会,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氛围,甚至减少社会对房地产的关注,使房地产市场平静下来,才能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成功调控。
标题:精细化调控背后的“术”与“势”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