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24字,读完约6分钟
近年来,最重要的管理措施是增加土地供应。然而,有迹象表明,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正在减少。2016年,在房价快速上涨的16个热点城市中,住宅用地供应规模明显下降。例如,厦门、上海、广州和北京的实际土地供应分别下降了50%、48%、42%和31%。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一线城市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的完成率大多在50%左右。
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至2016年,北京市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分别为978公顷、517公顷、382公顷和103公顷,呈明显下降趋势。2012年至2016年,北京市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平均完成率为55.7%。除2013年外,土地供应计划未在一年内完成,2016年完成率仅为12.1%。北京最近明确表示,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末完成260公顷商品住宅的土地供应计划。虽然这一比例是2016年的2.5倍,但只是2014年的一半。
在当前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下,“大量”的土地供应可能是稳定房价的唯一手段。算上近年来房价稳定的城市,也有土地供应量大的城市,如重庆、成都和广州。事实上,土地供应的“大手笔”是重庆楼市最大的“稳定器”。从2011年到2015年,重庆人均土地供应面积(16.12平方米)位居前十名城市之首,达到南京、杭州和天津平均值的两倍,广州北部和深圳的五倍。
大规模土地出让和“土地票制”是重庆土地供应的两大引擎。事实上,广州非常相似。虽然你是一线城市,但广州目前的房价不仅低于厦门、杭州和南京,还低于珠海。土地供应量是稳定广州房地产市场的利器。一方面,广州拥有庞大的城市骨架,远郊(增城、从化、花都和南沙)的土地供应和住宅交易分别占70%和60%,导致整个城市的底价比北京和上海低70%,房价约为2万元。
另一方面,与“土地票制”相似,广州也通过广佛一体化,探索突破建设用地限制,扩大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半径的途径。目前,广州和佛山之间已经开通了五条地铁线路。2015年,佛山商品房销售量为1421万平方米,超过广州和深圳。广东省排名第一,60%的广州居民买房,房价只有广州的一半。广佛地铁开通五年来,日均客流从8万人增加到18万人。两地之间的往返旅客占总客流的70%以上,仅南海区就有70万广州人。
因此,实现大城市土地供应的“大批量”,大规模交付和突破空是两个有效的途径。然而,城市越热,空的扩张就越快,新土地供应的灵活性就越低。充其量只是多放几块地,但这只是九牛一毛,并不能解决“土地供应短缺”,还可能因为开发商“抢粮”而出现“地王”而被追究责任。
事实上,当大城市增加土地供应时,它们只能希望存量能够得到恢复。一般来说,工业周期约为20年(受互联网影响周期较短),但土地利用周期至少为40年(如商业用地)。目前,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开始占据主体地位,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往往超过60%。传统低效的工业和商业用地应通过改变其功能转变为居住用地。在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土资源部首次提出了存量和增量的总体规划,但当年各大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完成率最低,降幅最明显。
显然,每个城市的股票振兴计划都不能“落地”。北京市2016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明确提出,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850公顷以内,现有建设用地引导使用2250公顷。土地利用大规模向存量倾斜,但难以实施,导致2016年北京市土地供应计划完成率仅为21%。股票难以盘活有三个原因。首先,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根据土地用途的变化进行调整,规划周期一般为五年。调整还包括听证、论证和批准。
第二,土地用途改变后,地价增加,容积率增加。在利益的诱惑下,现有土地的主要使用者(公园或国有企业)想要振兴。因此,空的工商业用地难以获得,短期税收受到影响,地方政府要对“空集权”和房地产依赖负责。谨防审批与政治成就考量的平衡,结果是振兴停滞不前;第三,改变用途后,政府应大规模配置公共设施,独立提供教育和医疗用地,造成政府支出压力。
突破空.的极限更加困难重庆的“地票制”不仅有“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试点奖金,还有54000平方公里深、占辖区65%的落后农业区的支持,也有城乡差距大、亟待发展的现实需求。广佛融合是广佛同源、产业高度兼容、长期融合的结果。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后,在轨道交通、产业协调和承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同样,深圳、东莞和惠在珠江三角洲的融合已被呼吁多年,但进展有限,而城际轨道交通只是最近才开始。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后半程”,即城市化,人口已经向大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迁移。借助轨道交通,可以扩大大城市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的半径,这是大城市土地供应“大批量”的可行路径,也是房地产市场泡沫“软着陆”的可行路径。目前,虽然都市区建设已经启动,尤其是轨道交通已经率先启动,但跨境地区的统一规划、后续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城市化布局仍停留在图纸上,土地供需被迫局限在行政管辖范围内。
因此,大城市不缺乏土地。缺少的是空.土地流转的制度和机制目前,大城市有许多低效的土地储备。例如,上海10层以上的工业建筑中,只有30%是分散分布的。如果翻新后的建筑面积比翻一番,那么空推出的房间将是巨大的。问题在于利益的硬化,掌握土地使用权的公园或企业希望获得土地退化的利益。因此,在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应公开土地价格支付和公共支持标准,解决阻碍存量振兴的利益僵局。突破空极限的有利环境正在形成。例如,如果政策重视大都市区的建设,共享交通也将有助于缓解“连接痛苦”。然而,当务之急是尽快从会议、规划和图纸布置转向落地,在政府和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推动,并由具体的服务部门实施。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想,打破行政空主义的白色、搪塞和“懒人政治”。
标题:大城市土地供应 为什么无法“放量”?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1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