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2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最新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合约为9.21万亿元,较5月底下降0.62%,链条增速今年首次出现负值。据业内专家分析,随着新的资产管理法规的逐步出台和市场利率的下降趋势,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进一步萎缩。

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近年来,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安全本金和较高的利率等优势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与一般存款相比,结构性存款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最终利率取决于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不在央行存款利率的监控范围内,且利率高于一般存款,因此成为中小银行的“利器”。例如,根据公开信息,投资期限分别为362天、180天和96天的个人结构性存款的预期到期利率分别为4.82%、4.72%和4.5%,与理财产品的收益几乎相当,远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利率优势促进了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银行机构的一般存款,缓解了流动性压力,也使投资者获得了更高的回报。

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应该说,结构性存款产品在稳定银行机构存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今年第一季度储蓄存款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利器”,一度呈现井喷态势,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新增结构性存款达到1.84万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全年新增的1.8万亿元。其中,中小银行是结构性存款的主要发行者,新增结构性存款超过1万亿元。

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由于缺乏监管制度,结构性存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目前,许多银行将结构性存款视为资本保全和金融管理的替代品,而结构性存款的发行和规模却大幅增加,出现了许多虚假的结构性存款,即一些资金并没有真正与金融衍生品挂钩,这实质上是变相的高利率,不利于存款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这最终体现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提高上。一些中小银行没有资格进行衍生品交易,但它们仍在发行结构性存款,这本质上是假的结构性存款。此外,一些银行机构没有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导致违规销售,不利于投资者保护等。

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7月20日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了结构性存款业务,填补了“きだよ 0”的空白。《办法》明确了保本理财产品应按照结构性存款或其他存款进行管理,并规定结构性存款应纳入商业银行表内会计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费的支付范围,相关资产应按照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此外,《办法》还要求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并需要具备相应的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等。

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新金融法规的发布将在一段时间内“冷却”结构性存款产品。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降低中小银行的融资成本,从而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和环节的融资难问题。

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防止无序竞争等问题。首先,结构性存款应纳入商业银行的表内会计,并按照一般存款进行管理。二是严格规范,落实资质管理要求,杜绝虚假结构性存款业务。此外,根据新的财务管理规定的要求,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做好风险预警,落实“双记录”要求,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作者:河北省承德银监分局)

标题:李凤文:结构性存款降温利于融资成本降低

地址:http://www.9u2j.com/wnylyw/3907.html